N本报记者 黄慧 李伟强文/图
本报讯女教师、女法官、女企业家、女干部,还有不少“三八”红旗手、巾帼志愿者,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拥有同一个名字——“爱心妈妈”。近日,莆田市继续开展“牵手行动”,向全社会征集了千名“爱心妈妈”,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而今天起,本报莆田新闻中心联合莆田市妇联,推出“爱心妈妈”系列报道。目前,已有千名“爱心妈妈”参加该活动。
据介绍,这项爱心活动始于2007年。今年,这千名“爱心妈妈”就近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几”的对子。日常生活中,“妈妈”们通过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或是赠书和上门探访等方式,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缓解他们因亲情缺失而导致的痛苦,让这些孩子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爱心妈妈”档案NO.1龚朱红
莆田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参与‘爱心妈妈’活动,还是受到我女儿的影响。”面对记者采访,龚朱红一再表示,自己这名普通的“爱心妈妈”,是被女儿的爱心感染的。因为女儿在所在的高中,常常参与爱心信箱、跳蚤市场等活动,也组织过班级里的同学到福利院、儿童村献爱心。
与龚朱红结对的孩子是小姑娘陈菲艺,年仅7岁的她,却查出患有重病。为了给孩子治病,菲艺的爸妈辞去了泉州的工作,卖了老家的房子,一直为女儿的治疗奔走,几十万元的治病钱几乎拖垮了这个家庭。可菲艺爸妈说
了,无论多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决不放弃。
“菲艺爸妈的这份坚持打动了我。”如今,龚朱红时常牵挂着远在上海化疗的菲艺。“菲艺这孩子真不容易,我只是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菲艺能快快好起来。”她说。
在龚朱红的号召下,几乎全校女教师都成了“爱心妈妈”,“一对一”地帮助班上有困难的留守娃们。今年三八节,二实小的“爱心妈妈”们把节日的喜庆化作了一份关爱,买礼物、送文具、聊天谈心,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过节。
“爱心妈妈”档案NO.2龚惠然
莆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今年年初,龚惠然当上了三个孤儿的“妈”,这令从小就被志诚岩寺收养的三姐妹告别了没妈妈而被人嘲笑的日子。
“你知道吗?我有两个好妈妈!”大姐林定仙颇有些自豪地说道。今年11岁的她刚上四年级,而此前她却常被同学嘲笑没有妈妈。因为常年生活在寺庙,少与外界接触,三姐妹的性格相对比较孤僻,甚至经常有自卑的表现,收养她们的尼姑林玉静很着急。
不过,这下子定仙有了两个“爱心妈妈”,让她心里乐开了花,和同学炫耀了好几天。市妇联年初一征集“爱心妈妈”,龚惠然和另外两个女同事一起当起了寺里三姐妹林定仙、林心聪、林子煌的“妈妈”。
7岁的林心聪,上幼儿园大班,是个挺可爱的小
姑娘。今年3月,龚惠然与同事们一起带着礼物去看“女儿”,游戏中,小心聪不经意间突然兴奋地朝着龚惠然喊了一声“妈妈”,让龚惠然一下子愣住了。这是心聪7年来第一次喊出“妈妈”,这让龚惠然感动了好久。下山后,她自责了半天,总觉得对女儿还不够好。
“有了妈妈后,大姐整个人都变了样,变得阳光开朗了。”林玉静告诉记者,“爱心妈妈”的到来,让孩子们找回了天真、顽皮。有了“妈妈”后,大姐林定仙会向“妈妈”撒娇,也会主动与“妈妈”交流谈心。回到寺庙,她自觉做作业,还会帮忙照顾一岁半的妹妹。“大姐就像妹妹的保姆,这么小就开始有母爱了。”谈起孩子们的不断成长,林玉静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