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李帅 苏燕梅 包华 实习生 高蒙璐
本报推出“福州地名的由来”系列报道50多篇,受到了福州读者的关注。昨天上午,在乌山,本报举行了一场福州地名文化的畅谈会,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民俗专家陈德仁、齐上志、郑子端等专家与20多位热心的读者围着鼓楼区博物馆里福州古城的沙盘,讲起了福州城门的故事。
在现场,一位依姆说,她把每一期报道都剪下来做成了册子,“对于这些老地名,我们老年人是非常有感触的。一些故事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过,现在听来十分亲切。”福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萧闽森先生带来了他的几幅书法作品。萧先生说,由于对福州地名的喜爱,就写下很多关于各个地方的诗歌,“自古榕城胜景多,三山楼塔树婆娑。此向最值留恋处,鱼戏清波白马河。”这首《白马河》就是萧先生游白马河时写下的。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特意从家里带来了两张老地图——1919年由福建陆军测量局手绘的福州城台景观图和1946年的福州市区详图,引来读者争相观看。郑子端指着1919年的福州城台景观图说,这张地图是民国后的第一张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福州地名还保留着清朝传统,不少地方都是用“铺”命名,如吉祥铺、祖庙铺、巷口铺。俗话说十里一铺,是由于当时没有门号,邮差就根据距离来送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有了门号。郑子端说,1936年的地图,不少地名都改为街;而1946年的福州市区详图上,不少地名又都改为了路,“铺”几乎不见踪影。福州地名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
地名由来“路径”
聚会上,普通话加上福州话,再配上各种手势,仿佛那些故事都身临其境一般,听的人一边点头一边若有所思,好像在思索别人讲的跟自己知道的一样不一样。遇到有不同解释的,现场顿时热火朝天,你一句我一句,都想把自己知道的讲给更多的人听。福州民俗专家总结了福州地名由来的一些规律。
1.与水路有关
古代,福州水上交通发达,比如有处地名叫“泛船浦”,刘湘如老先生说,泛船浦以前叫做“番船浦”。在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有个官员来福建督办船舶,他把今天闽江大桥以南的地方租给了外国人停泊船只。那时候,当地人把外国人称做番人,进而把外国的船只叫做番船,所以这地方就得名“番船浦”。因为福州话里“番”和“泛”谐音,所以就改称“泛船浦”,意思是广泛停泊中外大小船只的江浦,既文雅也贴切,也更名副其实。
2.与名人有关
陈德仁老先生说,福州的水井以前有很多,一口古井过去就是一个地名。比如说苏公井,它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寺闽王祠前西侧。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苏舜元任福建提刑观察使,曾凿井12口,均在今鼓楼区。为纪念苏舜元功德,均称苏公井,现仅存庆城寺前一口。
3.与宗教有关
在仓山,有一处叫“观音井”,就是今天观井路所在的位置。现场一位依伯说,他从小在这一带长大,听老人说,古代,这里地处闽江边,附近有渡口,交通便利,商铺都集中到这里。这个地方,以前有座小庙,叫做“观音堂”,在观音堂里有口井,随之被叫做观音井。
4.与军队有关
齐上志老先生说,现在很多的地名都带有“营”字,这“营”其实是军营的意思。以前,城里面驻扎着很多的部队,这些驻扎部队的地方就叫某某营,像“蒙古营”就是这样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