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1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成业主不交费小区请不来物业
痴迷戏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痴迷戏单

张福龙收藏的戏单挂满了墙面
这张戏单有九十三岁
这两部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热门剧
 

N栏目主持 苏燕梅 毛朝青

从祖父手上接过闽剧《善传奇》的戏单时,张福龙怎么也不会想到,薄薄的戏单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张福龙今年68岁,祖父给的戏单比他年龄还大。这张戏单是1919年贴在福州一家戏院门口招揽生意的,相当于现在的“海报”。这张近百年的戏单,内容很简单,写着日场和夜场演的戏。这样的戏单,张福龙收藏了1万多张,其中1000张是闽剧戏单。他还曾用数千枚毛主席纪念章从票友手中换回戏单。

早期的戏单和现在的海报不同,一般两面都印有内容。正面是演出时间、剧团名字、节目安排,还包括剧团曾获得哪些大奖;背面则密密麻麻印满了唱词,方便观众欣赏。主持人在“荔枝换绛桃”的戏单上就看到,开头就是女主角冷霜婵的唱词,“自从端午后,怀人直到今,移步上楼房,隔树绕婵声……”

从张福龙收藏的戏单,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流行剧。解放前,《紫玉钗》、《黛玉葬花》、《荔枝换绛桃》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到了60年代,《红桥》、《东风送暖》、《九命沉冤》等现代剧开始崭露头角;70年代,《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占了上风。80年代,《林则徐充军》、《三清梨花》又成了主角。在特殊时期,戏单还有唤起民众意识的作用。张福龙收藏的抗战时期的《灵芝草》的戏单,就印着“不要做亡国奴,须买救国国债”一行字。

戏单也成就了张福龙的追戏人生。上世纪50年代前,现在的大众影院叫国泰戏院,福州人看戏都要到那里。63年前,张福龙的母亲在国泰戏院门口卖水果,他时常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溜进戏院看戏。年少爱看武生戏,青春期迷上爱情戏,连戏台用的机关幕,都深深刻进张福龙的脑海中。

看戏上瘾,工作后的张福龙还把自己赚来的钱,都换成了戏票。有了戏单的帮助,看戏时张福龙一边对照着戏单,一边跟着小声哼哼,久而久之,竟无师自通成了一名票友。为了追戏,他把每个月挣的钱多数都换成了戏票。“文革”期间,大家不敢唱戏,张福龙就关起门来,在家中唱个过瘾。

感谢齐先生拨打968111提供新闻线索,奖50元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