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1957年高考外语免试
故事中的小狗“活”了
夏夜开窗吹来恼人“香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957年高考外语免试

刘湘如说他从小喜欢大海,所以高考志愿选择了厦大
 

N栏目主持 李帅 林丹 实习生 高蒙璐

上世纪50年代,中学毕业就算是个知识分子,大学生就少见了,名牌大学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而77岁的刘湘如就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1957年高考,他考上了厦门大学,“因为厦大邻近海边,而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海”。

高考分文理工

刘湘如先生如今是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1957年高考,是解放后最难、最严格也是招生最少的一届,全国只招10.6万人,录取比率才5%,我是福州第四中学的,我们班50多个人,就考上了14个,算是比较好的成绩了。”那年刘先生19岁,以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在校表现,考进了厦门大学历史系。

刘先生说,那时的高考,是把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综合起来评估的,他当时在班里和学校里都担任学生干部,所以第一志愿就被录取了。

当时比现在的文科、理科还要多一个工科,可都是要考的时候才能选择,学的时候是所有的都要学的。刘先生说,高三时,他们班的同学还自发提出要分科,可是最后也没有成功。刘先生考的是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都是必考科目,不用考数学,英语、俄语都有学一点,但学得又不多,他们那一届的外语是免试的。

学习笔记被抢光

刘先生的考场在福州八中,高考前三天他就不再看书了,基本上都是在脑海里回忆一些考试重点,背得滚瓜烂熟才行,进了考场就像是上了战场,当时的心情就是“让祖国来检验三年的学习”。

刘先生说,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像现在这样好,但是在高考前半个月,为了补充营养,家里也会每天给他加一个鸭蛋,要知道这都是平时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父亲还专门向朋友借了一块手表,让他在考场上用,好把握时间。

刘先生还说,高考那一年,他省下来的钱都买参考书了,自己整理的笔记本也有好几本,后来他考上厦大以后,当年落榜打算第二年再考的同学,就把他的那些参考书和笔记本都抢走了,现在家里一本都没有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