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省委书记割麦与“当知青”的感觉
“马屁微博教程”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送亲戚被当开黑车“执罚经济”在作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委书记割麦与“当知青”的感觉

 

N孙正龙

近日,正在洛阳山区调研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沿途看到农民在田间手工收割,当即停车走入麦田,向村民了解麦收情况,并挥镰割麦,还称“找回了当年当知青的感觉”。(6月7日大河网)

卢展工书记的这句话耐人寻味。“当知青”的感觉是什么感觉,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感觉吗?

现在很多年轻人恐怕对“知青”这个名词都感到陌生了。“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据统计,其人数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如今,这一群体在我国各领域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无独有偶,最近45集电视剧《知青》在央视热播,这部没有花哨剧情与大牌明星的电视剧收视率居高不下,不少观众都说它让自己重温过去那段难忘的岁月,这与卢展工书记的“找回了当年当知青的感觉”可谓异曲同工。

“当知青”的岁月,总而言之就是艰苦奋斗的岁月,在最底层干最艰苦的活,这是坚韧的磨砺,是成长的阵痛。经历过的人回头看,都会感慨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漫漫旅途的“加油站”。

我们常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岁月是一种磨炼,让人成熟,催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卢展工书记由割麦触景生情,想到当年的知青生活,可谓有感而发;在此之前,他还说过:“没有黑龙江(当知青)的13年,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对当下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温室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不无助益。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渴望过不艰苦的生活,都在为不再困苦而努力,然而生活可以越来越优裕,接受磨砺、奋发向上的精神却不能丢。不管在哪个年代,它都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在这里,“当知青”的感觉无疑可凝缩为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