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温州市推行公车货币化改革,车补标准划分为7个档次,最高3100元,最低300元。正处级官员每月3100元的车补标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是最高的,相当于温州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3倍,引发质疑。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对此表示“匪夷所思”,质问“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7月2日《新京报》)
不少地方都在推行或曾经推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其中,车补标准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公众判断公车改革诚意几何、是否正当的重要标尺之一,一些地方较高的车补标准因而成为众矢之的。比如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几年前搞过车改,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8万元车补,平均每月6000多元,这种具有明显权力自肥性质的伪改革,因遭到舆论强烈批评而被叫停。
在此之前,杭州市公车改革的最高车补标准是市局(副厅)级官员每月2600元。据介绍,这个车补标准是经过认真测算得出的,“正常情况下完全够用”。相比之下,温州的车补标准就让人看不懂了。杭州的城区面积较大,公务出行成本较高,按说车补标准应高于温州才是,可温州正处级官员每月车补却比杭州副厅级官员还多出500元,如果杭州的车补“正常情况下完全够用”,那么温州的车补就肯定多余——这明显就是一种变相福利。
这样不正常的车补反差,暴露当下车补标准缺少明确规范、任由各地政府部门制定的尴尬。为了避免公车改革陷入权力自肥的歧途,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车补标准,这个标准不妨由中央部门牵头,通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确定一个计算公式,列出明细账,让公众看得明白、便于监督。
先规范车补标准,再推行公车货币化改革,以遏制车补标准自说自话、没边没谱的乱象。如此,公车改革才有望获得点滴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