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网记者 翁海霞
海都网讯 1935年,鼓岭的繁华热闹程度达到巅峰——巅峰的另一个注解便是,不复从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大批外侨和各国领事纷纷撤离福州,鼓岭随之冷落下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外侨陆续回归,每到盛夏鼓岭又热闹起来,但依旧不如从前。上个世纪50年代,外国人全部回国,鼓岭又恢复寂静山村本色。
1935年:这里车水马龙
1933年的鼓岭,夏天临时设立的商铺林立,照相馆、咖啡馆、古董店、中西医诊所等比比皆是。甚至设有季节性的警察分驻所、邮政局、旅行社。
据说,当时一天要宰杀四五头牛才能满足住户需求。仓前山麦园顶的同昌、泰森、德记三大家杂货行,每日上午10时前送货到鼓岭的代理店,再分送到各家。
1933年,“福建事变”时,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曾率部来鼓岭抵御蒋介石派来的军队,之前也来此游览避暑,住在网球埕上面的一座不知主人姓名的石屋中(石屋尚在,现无人居住)。
1935年前后,这里日避暑游客凡三千余众,多来自福州、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国内军政要人和社会豪绅富贾,如海军马尾要塞司令李世甲、“电光刘”、造纸厂股东等;其次为美、英、俄、法、意、日等国的商人和驻榕机构人员。
1941年:战火中的记忆
到1940年左右,鼓岭已号称是中国“第三大避暑胜地”,鼓岭的门牌号已排到500多号。
1941年,福州沦于日军之手,鼓岭外国人的别墅也不能幸免,屡遭破坏。日军甚至在鼓岭驻扎并将别墅里的木制门窗等拆毁作为燃料,还搬走了别墅内的生活用具及其他物件。据1942年8月闽侯县警察局侦缉组组长报告,除了30座外国人的别墅因主人去往他处,将房屋锁住无法统计外,另有30座外国人的别墅均不同程度地被损毁或丢失了物件,其中有4座住宅几乎全毁。
抗日战争期间,鼓岭邮局暂行关闭。国民党因不敌日军疯狂袭击,移师鼓岭地区;为阻止日军追击,他们还将鼓岭古道断路三截。其中1941年4月,曾任海军少将的李世甲,被日军围困鼓岭两昼夜后成功突围。
还有件趣事,2007年,美国Pam夫妇来福州寻访母亲记忆中的鼓岭,回忆说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作为美国飞虎队队员的大舅舅多亏会讲福州话,多次在村民家中躲过日本兵的搜捕。
2010年:光华重现
随着1979年这个对中国具有转折点意义年份的到来,前来鼓岭旅游、避暑、开会的日达80余人。1980年5月1日,鼓岭正式对外开放,允许原在鼓岭避暑的外国人来旅游观光,探访旧别墅遗址。
1983年,鼓岭开始接待暑期学习班的福建省政协委员。1984年引进首家市内单位来投资办招待所,设床位266张。1985年8月,重建鼓岭避暑山庄,先是把过去的医院改为“鼓岭乡招待所”,接待国内有关单位的客人。接着建成一座三层的“宜夏楼”,有床位128张,后又加盖一层,仍然“客满为患”。
近年,前来鼓岭避暑的游客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又创新高,夏天接待游客三十多万人次,周末日接待游客量均超过万人,各旅游住宿点持续爆满。也有不少来自邻近县市的避暑常客(几乎全是老人)。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还有浙江、江西等地的自驾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