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期作者 凌寒
近日,安徽肥东县的小郭和妻子、母亲一同坐船在河上观光。不料三人意外坠河,只有小郭会游泳。他先救就近的妻子,再救母亲,两人最后都得救。男子父亲不满小郭的做法,母亲则不责怪儿子。(7月24日新安在线)
妈妈和老婆一起掉河里,你先救谁?这是一个考验男人的“经典问题”。这个女人们喜欢用来检验爱人的“撒娇”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搞笑的是,如此小概率事件偏被小郭遇上了。而其父不快的理由无外乎“老婆可以再找,母亲只有一个”这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段子:房屋失火,犹太人率先抢救装有合同的皮包;法国人则先救情人,中国人非先救母亲不可,不然就要被人戳脊梁骨……轻松调侃的背后凸显各国传统文化对民众的心理暗示作用。这无关乎对错,只能说明一点:人活在他所在的道德规范里。
波涛汹涌,性命攸关,谁近先救谁,应是最正确的做法。这不仅节约时间,也是人的本能反应。那些事先的假设和事后的分析,在危急关头都是空话——任何说教都抵不过两人得救的实际效果。
无论妻子还是母亲,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都是血肉相连的亲人,尽自己最大能力解救她们,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那些流言蜚语或过度的指责,不过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