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今日关注/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出台地方法规 严管氙气灯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举重小将怪异惨败 背后有几许猫腻?
清华北大是北京的清华北大?
“以血还血”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北大是北京的清华北大?

 

N佘宗明

几个月前,清华、北大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然而,清华今年在京总扩招达45.3%,北大一批次扩招达33.6%,如此“逆势而为”颇有挑战底线之嫌。面对舆论强烈质疑,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杰称,其原因是北京考生报考踊跃,且生源质量较好。(7月30日《人民日报》)

2008年,教育部就发文要求部属高校招生遵循“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属地招生比例逐步缩减到30%以内。尽管这一比例仍受质疑,可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民众的公平诉求。

两大名校自食其言,外地考生就读清华北大的机会无疑又一次被挤压,民众自然要愤慨发问:清华北大,究竟是中国的清华北大,还是北京的清华北大?

教育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尽管要实现绝对的均衡还有困难,可名校压缩属地招生,无疑已是社会共识。据北大教授张千帆的调查结论,2011年,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而北京为52.5%。这般“旱涝两分”的格局,无疑是对教育公平赤裸裸的撕裂。

面对舆论炮轰,清华方面称北京考生生源质量较好,这是一些高校常用的托辞了,经不起科学考证,更没有多少说服力。说到底,其症结在于“地方本位”渗入高校与地方的利益交织中。长期以来,在“省部共建”模式下,因属地提供了财力、物力、土地等支持,作为回馈,高校招生时也就一再提高属地生源的比例。

在教育亟须全盘统筹的当下,用法律等刚性手段,敦促知名高校摒弃“地方本位”的利益纠葛,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捍卫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这一原则,已是势在必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