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采购国货”别异化成“采购本地货”
美感与官司
“给政府找麻烦”实质是拒绝监督
“吊瓶班”无人考上重点应怜悯而非嘲讽
□网友说话
有偿社工可以有但要更透明规范
□读者反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吊瓶班”无人考上重点应怜悯而非嘲讽

阿华/图
 

N王聃

今年5月,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强烈关注。据悉,高考结束后,该校达到一本线者222人,遗憾的是,“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这再度轰动舆论,不少网友纷纷嘲讽、奚落。(8月29日《楚天都市报》)

“打氨基酸”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与无人上重点之间不存在因果逻辑。高考成绩是多种综合因素下的结果,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所处省份的录取名额等等,无不决定其“收成”。报道告诉我们,“吊瓶班”只是孝感一中的平行班(即普通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无人考上重点其实“顺理成章”。

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吊瓶班”,学校和学生为什么陷入“氨基酸输入崇拜”中?这或有“高考进补”的盲从思维,但最直接的缘由显然是:它被当成了为高考加分的筹码。就在昨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乡村校长谈及城乡教育鸿沟时,就直言县城与大城市之间相差几十年。不难想象,当小城市的年轻人上升渠道依旧逼仄,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之际,许多非大城市的学校与学生自然会无所不用其极,为高考尽力一搏——氨基酸看似不恰当地输入学生身体,实际上不过是在为孱弱的高考能力而助。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当被怜恤而非嘲讽。

试问,那些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们需要补充氨基酸吗?当然不需要,甚至在高考前夕,他们已不需要坐在教室中挥汗如雨地复习了。几乎专属于大城市考生的自主招生政策以及种种加分优惠,可相当程度上让他们脱离紧张备考的苦海。

报道中,孝感一中称要反思,我不知道它将反思什么,是反思“吊瓶班”为何引发关注,还是反思用更“科学”的方式为考生补充营养?一所学校再多的反思,也无法从实质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实,也无法改变应试之下的高考给小城市考生所带来的那些压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