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李清
在全国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近日北京百余名优秀教师倡议今年过教师节拒绝收礼,提出“今年教师节,只收心意不收礼”的口号。这再次引发舆论有关教师节收礼的争论。(9月9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近年来学生和家长向老师送礼,已成为引发激烈争议的社会问题。有的不仅在教师节送,平时也送,礼品礼金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有的老师还主动索要礼品。这无疑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很多正直、有品行的教师很反感。正因为此,每年都有教师倡议教师节不收礼。只是,这样的倡议有多大的号召力呢?
一些人认为,教师收礼很难杜绝,原因在于家长有挡不住的强烈送礼愿望。可事实上,很多家长原本也不想在交学费之外,再向老师“进贡”,但一方面,给教师送礼似乎成了普遍现象,作为个体很难特立独行;另一方面,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孩子好些。据某网站的调查显示,面对“什么原因促使家长给老师送礼”的问题时,超七成的受访者选择了“想让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平等、有爱心地对待每个孩子,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可毋庸讳言的是,当前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异化,家长只好用金钱向教师换取本来就应该有的东西——对孩子的关爱、辅导……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为什么重点学校的教师收礼多,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很少有礼可收?部分教师的强势地位,是与其背后的学校实力、教育资源分配相互一体的。这个深层问题,不是靠“教师节不收礼”的倡议就能解决的。
要重建师德,最重要的是先建立公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保障教师的尊严和合法利益。有论者说教师节其实是“权益节”,可谓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