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缪星象 文/图
本报讯 昨日下午3时许,涵江涵三路苍然后度片区安置房工地门前发现一处清代古墓。经文物专家鉴定,古墓为一般人家土墓,由于不具有研究价值,古墓将被回填。目前,墓主人后裔领走了古墓的墓碑。据了解,此墓原在地面上,20多年前因道路施工渐入地下,现在又随城市发展“浮”出地面。
记者看到,古墓位于涵江苍然后度片区安置房工地,那里一个圆形坑地,底部散落着红砖,这是三个拱形墓室,棺椁已经碎成黑色碎片。“没什么宝贝。”一位围观的市民看到这个“简陋”的墓葬有点失望。不过后度村的吴先生非常激动,他是这个清代古墓墓主人的后人,“上世纪80年代这个墓还这里,清明的时候我们也会祭祀。”吴先生说,这个古墓年代久远,也说不清是自己几代的先人,不过再次见到这个墓葬,全家都很激动。他们将把墓碑和先人遗骨妥善安置起来。
莆田文物专家程德鲁告诉记者,赶到现场时,他首先对古墓进行断代,通过墓碑记载,断定是咸丰辛酉年的墓,墓主人姓吴,是涵江后度人。这座墓有6个墓孔,分别葬着墓主人夫妇及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经过查看,棺木、衣服都已腐烂,只剩下骨殖。整座墓的结构很简单,随葬品只有莆仙墓葬常见的两个香炉和两个小花瓶。
程德鲁说,这一带以前是青璜山,山上有很多墓,此前也发现过古墓。这座墓只是寻常人家的土墓,没有任何研究价值。
感谢郑先生拨打968111提供新闻线索,奖励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