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鼓是很吵的乐器,厉害的人,会把它打得很安静。”秋天午后校园的树下,杨敬安并没有想象中鼓手的激情与疯狂,这个敲了架子鼓8年、视鼓为命的孩子,谈起过去偶尔微笑,谈起未来轻轻点头,他说自己其实是个很知道想要什么的人,在规划的未来每一步中,都与鼓和音乐有关。
这个孩子有着爵士乐手一般的忧郁、孤独、伤感,只是,他并不迷茫。鼓手的精髓,在于内涵而非技巧,杨敬安正朝着这条路做他的努力。
和五月天鼓手“同门”学鼓
与许多父母强迫孩子学乐器不同,在台北时,杨敬安7岁就主动要求妈妈让他学钢琴。然而,当考过了台湾雅马哈9级,钢琴这个乐器却因为老师会打人而“夭折”了,从此,杨敬安自己选择在自家附近学起了架子鼓,那年,他11岁。
教杨敬安打鼓的老师叫陈慧明,杨敬安很喜欢陈老师,“技术是没话说的,五月天鼓手冠佑都曾在他门下学习。他直接而且认真,培养出很多乐团,视障或是自闭儿他都可以教成大师,我很佩服他的热忱。”
陈慧明给杨敬安的影响,很多就是在音乐内涵上的。陈老师告诉他,很多人玩音乐都喜欢装颓废、装酷,而这些人留长发、抽烟、喝酒都不叫内涵。鼓有没有真的表现出感情,有没有把文化的东西打出来,有没有精神面,别人是可以听得出来的;你平常都听什么、你的内涵有多少、你的鼓有没有生命力,这些也是可以听得出来的。老师教会他,打鼓一定要懂得欣赏美的事物,想玩出好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内涵,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创作出更好的音乐。
每天练习一小时,坚持八年
杨敬安很喜欢自己打鼓时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从11岁至今,他坚持至少每天练习打鼓一小时,如今的成绩是击鼓速度脚180下/分钟,手180下/分钟。
敬安最敬佩的人是鼓手Jo⁃eyJordison,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Joey是重金属历史上速度最快的鼓手之一,其二是因为Joey练鼓的毅力——为了练习打鼓时小腿的力量,Joey坚持每天跑10公里,持续了30年。
世界一流不是一天成就的,杨敬安说,他还尤其喜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很励志,告诉我等待与希望。”玩音乐不仅需要爱好,还需要毅力,杨敬安就常常在偶像的故事里找勇气,以他们的毅力勉励自己。
也许对每一个玩音乐的人来说,组一个乐队就是至高理想。杨敬安也不例外。从台北来到福州侨中,杨敬安一直寻找两种同学——对架子鼓感兴趣的、能与他一起组乐队的,此外,他还一直想在侨中组一个架子鼓社团,推广架子鼓文化。为此,他还特别委托侨中的音乐老师帮他“物色”音乐伙伴。不过,杨敬安的计划至今还没个开始——想要找的人没找到,学校里做社团也遇见了种种现实的问题,比如隔音条件等等。
不死的音乐理想:推广架子鼓
架子鼓起源于美国,是黑人的街头音乐,为了能更好学习架子鼓的精髓,去美国,一直是杨敬安的一个梦想。他给自己的未来规划是这样的:在大陆完成高中学业,最好考上一所有中美合作办学资质的大学,学习英文或是音乐专业,毕业后到美国再深造。学成后再回国,能组成自己的乐队最好,如果不能,他希望能办一间自己的音乐教室,教孩子学音乐,继续推广架子鼓文化。
“钱、地位、身份、名利,都不是主要的,将来我只要有一间小小的教学教室,收几个爱架子鼓的学生,能录音,就很满足了。只有理想灭亡的人,才会只知道挣钱,只能随波逐流。”他说。
“福州孩子大都在家长的安排下学习音乐,古筝、钢琴、小提琴受欢迎程度高,偏向国乐、古典乐,而台北的孩子更个性化,他们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如电吉他、贝司、非洲鼓等。”杨敬安说,福州是他很喜欢的一个城市,也许将来他拥有了更高的音乐成就后,依然会选择回到这里。他想教福州的孩子认认真真地学音乐技术,在这一点上,他认为现在的台湾太浮华了,更注重视觉,而大陆音乐更有机会,更懂得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简讯
福建工程学院林纾雕塑落成
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9月30日下午,福建工程学院在南区中心广场举行林纾雕塑落成仪式。
林纾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116年前,他和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末代帝师陈宝琛等共同创办了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福建工程学院吴仁华书记表示,今年是林纾诞辰160周年,林纾雕塑的落成是该校弘扬百年学府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林纾文化研究与建设,力争使学校成为林纾文化乃至福建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力争使林纾文化成为福建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
人物小档案
杨敬安:19岁,台籍学生,去年从台北一所中学转学到福州华侨中学高二(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