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艺体省统考提前“半路出家”者压力大
要个性还是守规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个性还是守规矩?
《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一文引发的讨论
 

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一个叫林爻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用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学校要求的各种“整齐划一”,几乎快要摧垮这位家长已经坚持了6年的教育观。现在她无比担忧:流水线式的教育替代了个性培养,6年后,这所名牌小学能培养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吗?上周,这篇刊发于《中国青年报》上的家长自述文章《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在微博上引发大量转发和评论。

文章也在海都教育QQ群的家长中引发强烈共鸣,“同感同感,家长很无奈!”那么,强调“规范”与“整齐划一”,会不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呢?福州本地学校的老师和专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必要“整齐划一”到细节吗?

“强调服从和整齐划一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的产物,直到今天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洪明教授说,前几天我们刚刚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欢呼雀跃,须知诺贝尔奖呼唤的正是人的创造力,它天生地蕴藏在人性和人智之中。而我们国家就是一个重视“整齐划一”的社会,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文学奖之外的诺奖获得者。美国社会有宽松和自由的氛围,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土壤,诺奖获得者自然就多。“我去过威斯康星大学,仅一所大学就有18位诺奖获得者。”

洪明认为,文中这所学校和教师持有的教育理念是有问题的,缺乏“以生为本”、尊重儿童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和老师中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并要加强教师的再培训。

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语文老师雷劲表示,“有些规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素养,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理应引导孩子遵守,但诸如举手应该举到什么高度、书本应该放在桌上的什么位置这样的‘规范’,对孩子的学习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吗?这是值得商榷与思考的。”

“规范、统一”会抹杀创造力吗?

在洪明教授看来,尽管儿童的成长也需要符合社会要求、遵守基本规范,但本质上,教育只有遵从儿童的自然成长,才能使儿童臻于完善的境地。他说,人的创造力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逐步由内而外地被引发出来的,正所谓“三分教七分等”。办千千万万个创造力培训班,不如老老实实地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强制、整齐划一、强迫灌输只能泯灭儿童的天性,窒息创造的源头”,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文化乃至制度,常常会在惯行中扼杀学生乃至教师本身的创造力。

在福建师大附小校长林泰昌看来,“规范”是必需的,是否要“统一”则应该视情况而定。“适当规范可以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心,比如说,作业纸上名字要写在固定位置,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这都是有道理的。”林泰昌说,文中所提到的小学,对于舞蹈鞋松紧带的宽窄、铅笔的粗细、包书皮的样式都要求统一,未免过于苛刻。但是,必要的规范不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好比骑电动车在马路中间逆行,这能算个性吗?”林泰昌说,文中该家长也提到,学龄前的孩子应该以游戏为主,那么,“游戏不也是让孩子知道,哪怕是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吗?”

家长还能做什么?

“这个案例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与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当代社会时常可见,可悲之处在于,它是发生在个人和学校之间,而且学校是教育理念陈旧落后的一方。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等级和尊卑观念原本就盛行的国度里,个人与学校、儿童与教师根本就不处于可以相互博弈的同一平台上。”洪明教授说,文中女孩家长的苦闷乃至恐惧,的确令人叹息。

他建议,家长可以就困扰自己的问题与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向学校反映问题。另一个办法是,设法为孩子转班,换一个老师。

林泰昌则表示,“我感觉这个家长有点偏激。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有不满之处,可以更主动地与学校沟通。从我的经验来看,家长跟学校反映问题,我们都会好好跟家长沟通,家长都能够接受。”

“家长应该给孩子传递更多正能量,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雷劲说,孩子进入小学,有一些磨合与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行的教育体制确实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束缚,但是,家长能否把这些束缚当作是一个小挑战呢?她说,如果家长过于焦虑,会在无形中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只会让孩子更难适应。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