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福建综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闽侯将明清古修复街水西林
网友说话
“中国式过马路”更多是情绪宣泄
“儿童成长标准”:人为制造的争议
被手机操纵的生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成长标准”:人为制造的争议

 

N吴龙贵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如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等。多数门户网站都以“教育部首设儿童成长标准”为题报道,引发争议。(10月16日《京华时报》)

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不一样,岂可一概而论?教育本应是多元化的,教育部门凭什么为全国孩子定标准……我相信相当多人可能连新闻都没读完,就开骂了。

教育部网站上明明公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却被一些网站改成“成长标准”,一词之差,谬之千里。标准是刚性的,指南则是方向性的引导。正如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所说,《指南》提供的只是一种参照,而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

无可否认,不少政府部门经常会出台一些不靠谱的文件,久而久之,网友形成习惯性质疑,而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往往做一些貌似不经意的“技术性处理”,把原本没有争议的事情变得有争议——这条本来平淡的新闻,因此迅速成为昨日最热话题之一。

关于《指南》,笔者特意查询教育部网站,据介绍,光是初稿就花了两年时间,征求100多位学前教育专家及120名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意见。可见,《指南》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教育部门明明是做了一件好事,为何被质疑?只能说,“指南”变“标准”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闻价值观的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