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舒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儿科医生来说,也是最繁忙的时候。因为随着季节交替,各种儿科疾病扎堆而至。除了秋季腹泻、感冒、肺炎等普通疾病外,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这些传染性疾病,也时常在小学、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流行。究其原因,除了儿童抵抗力和免疫力相对低下外,气温剧烈变化、生活环境和作息规律的显著改变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如何对付普通感冒?遇发烧先服用退烧药
这是秋季常见病,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不要服用过多的感冒药,只需对症治疗。较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多饮水,适当用些中药及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需及时予以药物退热治疗。如反复高热、精神萎靡,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确认细菌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于医学常识的缺乏,加之我国对抗生素的管理还很不规范,不少家长一发现孩子生病,就自行给抗生素治疗,甚至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过度抗生素治疗,不但无效,反而有副作用及使细菌
耐药。 发热是感冒的一种常见表现,一般情况下,退热药药效只能维持数小时。一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热就焦虑不安,即使体温超过39℃,也不先吃退热药就往医院赶,生怕烧退了,医生就不重视。挂号、排队,往往轮到看病时,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有些孩子在等待时出现高热惊厥。还有些家长,孩子每烧一次,家长就带到医院,曾经在24小时内就诊了4次。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过度就医,并没有多大作用,反而容易增加交叉感染机会。
如何对付手足口病?洗手、喝开水、吃熟食
近几年,不少家长谈“手足口病”色变,其实不然。手足口病也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绝大多数症状较轻,只需对症处理,一般在一周以内恢复。仅有极少数患儿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多出现在疾病前4天。如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高发季节要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少数成年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如何对付秋季腹泻?不随意使用抗生素
秋季是肠道疾病高发季节,其中秋季腹泻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是一种病毒性腹泻。其主要特征为先吐后泻,伴发烧,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程长短不一,短的3~5天,长的可持续3周。通常年龄越小,呕吐症状越明显。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药治疗,最主要就是防止出现重度脱水。大多数患病婴幼儿,只需口服补液,蒙脱石散保护消化道黏膜,添加微生态制剂防止肠道菌群失调。除非已出现重度脱水,或因呕吐剧烈,口服补液困难,需静脉补液治疗。
一些家长认为不吃不拉,就不给孩子吃东西,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相反,要鼓励孩子多进食,可少量多餐。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如奶、米汤、粥、面条等。母乳喂养的可继续进食母乳,普通配方奶喂养的需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喂养。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的唯一有效手段,但不能绝对避免秋季腹泻的发生。因为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获得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轮状病毒又有4个亚型,相互没有交叉免疫,疫苗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亚型。此外,其它肠道病毒也可导致秋季腹泻。如无明确合并细菌感染,切忌使用抗生素。随意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