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公路三乱何以成“产业”?
可以不认同“羊的传人”但请尊重学者的研究
网友说话
从19.5岁到18.6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路三乱何以成“产业”?

 

N赵勇

央视《央视财经评论》近日播出节目《公路三乱为何越管越乱》,揭露的现象触目惊心:部分地方公路三乱丛生,货车司机随时要塞钱应付交警、运管等部门的检查。据推算,公路一年罚款达2700亿元。(12月26日央视)

所谓公路三乱,指的是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这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顽疾,不仅没治好,而且衍生出的罚款“产业”,大有做大做强之势。央视报道中提到的“公路一年罚款2700亿元”,已超过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的利润。这个数据未必精准,但公路罚款之巨足以惊人,却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这个庞大“产业”的滋生源头,就是屡受诟病的罚款经济,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司机为了补回罚款损失,超载得越来越厉害。如此,不仅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对公路的损坏也越来越严重,而这些恰是超载检查本来要竭力遏制的现象。在以公路“三乱”为代表的罚款经济下,超载检查正在走向初衷的反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只要超载检查依然与无处不在的罚款挂钩,只要执法本身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再怎么整治,公路三乱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很多人说,治理公路三乱的关键是让罚款从执行到流向都要透明起来,同时革除与执法人员个人利益关联的罚款返还机制。这些不无道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源上切断执法与经济利益的关联,让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超载执法中无利可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澳大利亚对超限超载的处理方式一般是修路。这种处罚较之罚款对司机的震慑力更大,也远离了执法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公路三乱成为几千亿“产业”这样的严峻现实,无疑凸显了革新执法理念和执法机制的紧迫性。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