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今日关注/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为恶性肿瘤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驾考通过率骤降” 不是坏事
拿什么救助失守的救助站?
别指望“情妇反腐”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什么救助失守的救助站?

 

N王聃

去年12月底,长沙两名流浪者冻死,他们为何不去救助站寻求帮助?近日,记者假扮流浪汉体验长沙救助站生活。他起初拨打10次救助电话,但未打通,后在警察帮助下成行。但待警察离开后,长沙市救助站人员将记者双手束缚摁在地上,并用膝盖顶着记者头部。同时,记者在该救助站里看到,有一名老年人躺在担架上被双手反捆,自称被打。(1月9日《三湘都市报》)

如果不是这篇报道,公众很难想象,如此野蛮的一幕居然在长沙市救助站上演。还有什么比救助站里的暴力更让人战栗?在报道的最后,记者引用孙志刚墓碑上的一段话:“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法治之重。”这是不能忘却的提醒,也是无法忽视的追问:以自愿和温情为宗旨的长沙市救助站,为何沦陷为“打人站”?

一个长沙市救助站之乱也许只是个案,但它依旧有助于我们去剖析当下救助体制中存在的短板。为什么记者拨打救助电话难通?为什么长沙市救助站里的暴力不可遏制地发生?这一切与当下地方救助体系的欠透明有着直接关联。救助本是关心弱势群体的事业,须以透明运行为前提。然而在具体执行中,救助机构是处于行政主导体制内的,对社会的敞开度不够,公众既难以洞见其管理过程,也很难参与到此种慈善事业中来。如此,出现“黑屋里的暴力”并不奇怪,出现异化行为也不足为奇。

拿什么救助失守的救助站?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制度之问。屈指算来,今年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施行的第10年,10年已不短,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救助制度的改进和加强监管,以杜绝指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暴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