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林丹
本报讯 一块黑色带花纹的不起眼陶片夹在土里,无意中被考古人员发现,上面典型的云雷纹,正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的黄土仑文化典型纹饰。昨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闽江下游鸿尾乡的坪峰山遗址,将在下周进行抢救性试掘。
据悉,闽江下游已陆续发现30处史前遗址,对古人的遗留物考古发现,闽江沿岸古人的生活还“挺滋润”。
小山包挖出商晚期陶片
昨日上午,记者和考古队员一起来到闽侯鸿尾乡官路村,遗址地点就在村里一座海拔较低、山势平缓的小山包上。
“这样的独立小山包,靠水,山势平缓,正是史前人类喜欢居住的地方。”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说,在前期调查的时候,地表面就分布着很多的陶片,都有花纹。
考古队员小朱介绍,这种就是典型的印纹硬陶,上面的花纹是云雷纹,初步判断这个地点属于黄土仑类型的史前遗址,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距今约2700—3500年。曾江说,省文物局已批准了对坪峰山遗址的试掘申请。考古队员将在遗物分布较密集处开两条2米×5米的探沟,对该考古遗址逐层揭露。
遗址多在闽江北岸
记者从省昙石山博物馆了解到,自从2011年5月“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至今,闽江下游已陆续发现30处史前遗址。它们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闽江北岸,以白沙、荆溪两镇为最,闽江南岸的鸿尾乡也发现较多史前遗址,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山势平缓、相对独立的小山包上。这些史前遗址,多属于黄土仑文化类型,有少量属于昙石山文化、黄瓜山文化类型。其中白沙镇的保境山遗址、孔庵山遗址、马坑鸡公山遗址、十三营遗址、溪口后山遗址;荆溪镇的龟山遗址、仁山遗址;鸿尾乡的坪峰山遗址、千里洋遗址等文化堆积较为丰富,都发现大量印纹硬陶片。
福建博物院专家林恭务说,从以往的考古信息来看,居住在闽江边的史前人,日子过得还挺滋润。他们懂得使用火,临水而居,过着狩猎打鱼的生活。每天一部分男人到河里捡拾螺类或捕鱼,一部分拿着石锛等去打猎。遗存最多的就是陶片,懂的使用黏土烧制器皿,还会在上面留下各种喜欢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