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郭大路
上周起,“闽菜史系列讲座”开始在省图蹿红。
能在福州这种“老饕根据地”蹿红的美食主讲,当然不是普通人:花费7年时间写下《闽菜史谈》的刘立身,是福建食品的“前总管”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调到省商业厅工作时就主管全省食品、副食品生产供应和饮食服务行业,对闽菜的宏观把握十分全面;写书前,他又走访了一百多位年已耄耋的厨师、美食经营者和美食家,掌握的一手资料非常可观,这样的美食讲座,正是福州老饕们最期待的“行家对会家”的精彩对话。本周,闽菜史系列讲座推出第二主题“闽菜流派及各地名店、名厨、美食家”。昨天,本报记者抢先向这位美食行家发问:“本周六是农历二月十九,旧俗一说‘二月十九关蛎门’,即牡蛎这段时间已不好吃,真的吗?海蛎没得吃,咱们吃什么?”
刘立身一开口就否定了老俗话。“福建的海蛎,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澳大利亚近热带产地引进太平洋牡蛎后,已经使本地牡蛎的品种变大,养殖生产周期也发生了改变,所以,老话或许已经过时,在四五月份开始养殖牡蛎前,蛎门可以不关了。我知道这个情况,是因为当年引进太平洋牡蛎这个事情,我是参与其中的。福州可吃的东西多了,单是菜,可吃的就有薹、心、苗、叶,比如前段时间吃芥菜薹,这段时间有油菜心;说苗呢,豌豆苗萝卜苗都在上市,比如你现在吃的春笋,那是竹子的‘苗’;再说叶,咱们南方的大白菜现在正好吃,生菜,你是不是经常买?”
昨天“一小时发问”,说的当然不只是青菜,限于篇幅,这里不写啦。让记者佩服的是,刘立身对美食历史的研究“功夫在书外”,一本50万字的《闽菜史谈》,写出来的不过是他所知的十分之一。嗯,明天下午的免费讲座,提醒各位老饕,快快拉住刘立身,尽情谈美食吧!
讲座主题:闽菜流派及各地名店、名厨、美食家(闽菜史系列讲座二)
时间:3月30日(本周六)下午3:00
地点:省图一楼多功能厅
主讲:刘立身,《闽菜史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