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包华
不用充电,更不用装电池,放好胶卷,按下快门,清脆的“咔咔”声响起。这种全机械的“古董”相机,如今已难得一见,福州的包榕先生家里刚好有一部。1936年,包榕的父亲包望敏留学美国,买下这部相机;后来,父亲又把这部相机送给儿子儿媳作为结婚礼物。1992年,父亲去世,包榕更加珍惜这部相机,时常抚摸着相机,跟子侄们讲起祖辈的奋斗经历。清明又近,包榕的儿子联系上主持人,讲起这部“传家宝”相机的故事。
1910年,包望敏出生在屏南的一个山村,自幼聪颖好学,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2年毕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学业有成的包望敏希望走“从教”之路,传播农业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吃上饱饭。他先后执教于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浙江杭州高级农校等院校,教学成绩斐然。1935年9月,包望敏在当地教会的支持下,赴美留学。当时留学生大都靠画图来记录农作物,包望敏觉得这样不太可靠,便节衣缩食,存钱买了一部相机用于记录。两年多的时间,他取得硕士学位,1937年,他怀着满腔热情,带着成箱的资料,回到祖国。那一年,中国战火纷飞,包望敏仍辗转全国各地农学院任教、讲学,著书立说;那部相机也陪伴着主人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拍下不少珍贵的学术照片资料。解放后,包望敏定居福州,在福建省农科所工作。
包望敏有3个孩子,除了拍摄农作物,他也为儿女留下不少珍贵的童年影像。在那个年代,家里有部相机,让包榕兄妹赢得众多小伙伴的羡慕。1981年,包榕结婚,包望敏便把这部相机送给儿子儿媳作为结婚礼物。“这部相机始终很棒,就是匹配的胶卷不太好买,慢慢地,我们也少用了。”包榕说,他得到父亲这部相机非常开心,“既是父亲经历的见证,也是我们童年的回忆,非常有意义。”
1992年,父亲82岁,走到人生的终点。包榕思念父亲时,就拿出这部相机看看,“这部相机承载了父亲大半辈子的爱国心、志向和经历,我们会好好传下去”。
清明节,面对先人遗物,追思先人风采。您珍藏的遗物如有动人的故事,不妨短信联系主持人热线18650054012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