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俗话说,千金难买心头好。前几天,福州一茶叶店老板蔡钢亮就做了“千金来买心头好”的事。
蔡钢亮是晋江人,从小在老家看惯邻居们收“侨批”,长大后自己也收集了不少东南亚邮票和“侨批”。上个月,他和一顾客闲聊,得知对方手上有一张侨批,便央求对方割爱。软磨硬泡很多天,并为客人送上三斤价值上千元的好茶,客人被他的执著感动,奉上“侨批”。
蔡钢亮的爷爷也是华侨,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奶奶收到爷爷“侨批”时,激动和喜悦的表情。从童年开始,他便开始收集“侨批”。“当时,邮差送‘侨批’来,我们都会给他准备点心,邻居们都会羡慕这家人,说明亲人在海外安好。”蔡钢亮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有的是丈夫给妻子寄生活费,有的是儿子问候双亲,有的是祖辈鼓励从未见过面的孙儿努力读书。
闽南有句歌谣,“批一封,银二元”,蔡钢亮之所以对客人的这张“侨批”念念不忘,因为它的面额实在是太大了,是1938年从马来西亚汇款3000美元到厦门华侨银行,收信人已经不可考。蔡钢亮推测,这应该是商业汇款。这张“侨批”还盖着“新永兴宗记行”的戳,蔡钢亮依稀记得,这是当时很有名、信誉极佳的侨批行。“有信誉的侨批行,只要写上寄达地区和收信亲人的名字,邮差便能通过人找人的方式送到亲人手中,即使出现同名的现象也不怕,字迹、信中信息等都能比对,不会送错人,”蔡钢亮说,冲着汇款金额及“新永兴宗记行”这两点,这封“侨批”便有较大的收藏价值。蔡钢亮说,他计划将手头的这张“侨批”捐给国家机构收藏。
□名词解释
侨批:清末民初,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水客”和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闽南话把书信叫“批”,这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附有简单留言的汇款凭证,就称为“侨批”,潮梅地区俗称“番批”。
2010年,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据了解,目前“侨批”的收藏还没有成形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