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实习生 陈聚星
“两年不见,我的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不仅动不动就向家人要钱,还视财如命、脾气暴躁……”近日,明明(化名)妈致电本报哭诉,由于婚姻破裂,离婚后6岁的儿子由父亲抚养,而在不久前,她将8岁的孩子接回身边,发现从小老实胆小的儿子就像变了个人,眼里只认钱。
案例儿子做啥都要妈妈付钱
明明妈说,明明的爸爸经济条件宽裕,在明明的口中常常提到爸爸灌输给他的金钱观:世界上只有钱最好,没有钱做不到的事情。
明明妈说,今年过年,她的朋友来家中拜访,给了明明压岁钱。“看到钱,明明眼睛都亮了。”明明妈描述,明明看到红包非常兴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过红包,紧紧捂在怀里,怎么都不肯松手,也不说谢谢。“当时我感觉好难堪,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明明妈说。
妈妈提到,她要求明明做任何事,明明都要她给钱当作报酬。有一次,她让明明去打酱油,明明回来时也不愿意将找回的零钱还给她,还说,“我帮你买了酱油,你总得给我报酬吧!”
明明对妈妈说,他的人生志向就是“有多多的钱,一个大别墅,然后再买一辆好车,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
明明妈说,明明的父亲是商人,十分富有,在对明明的教育上一直采取“你想要什么,爸爸就买给你”的方式。离婚时,明明爸爸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明明本人的同意,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
支招用事例证明金钱并非万能
针对明明的现状,省阅读协会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有20余年幼教及教育管理经验的毛慧青老师认为,明明爸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爸爸对明明过早灌输金钱观,让明明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这是十分不妥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不应定位在金钱上,正确对待人和事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孝善之心才是最关键的。”毛老师认为,孩子是需要理财思维的,合理对待金钱也需早日学会,但这种需求并不属于13岁以下的孩子。
如何教孩子合理对待金钱?毛老师认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指出许多金钱做不成的事。
对于孩子的物质欲,毛老师推荐了这样的做法:当家长拒绝为孩子购买一样东西,在说明原因时可使用这样的语句:“我们不应该这样花钱,是因为……”或者:“这件东西不值得买,因为……”而不要单纯地强调“这个太贵了”,因为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负担得起,就可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