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慢读/闲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篇书评为何引发热议?
□微访谈
□本地出版
□别人在看什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5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论
一篇书评为何引发热议?

 

N郑岩

4月26日,《福建日报》读书版刊发了叶双瑜评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新著《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的一篇短文,在读者中引起热议。不少人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谈了他们的读后感。

读者们的感想除了表达对李建平教授长期治学治校、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绩的敬仰之情,更多的是对其新著和书评作者提出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办大学”以及“怎么办好大学”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有的读者谈到,这三个问题不仅仅一校之长需要考虑,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不仅仅事关高校学子的命运,更事关整个国家的前途。有的读者提出,大学之道,是内化之学、立心之学、弘大之学,大学之道行得正,才能引导学子们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做贡献。有的读者由此引发思考,我国大学培养出的这么多人才,怎么用好?如何使德才兼备、务实干事又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才脱颖而出,受到重用?有的读者得到启发:治学、办校与育才都需要执著专注、开拓创新,既要注重在校时的专业学习,又要培养毕业后的再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方法,既要埋头苦干,又要仰望星空,只有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目标和理想……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首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据了解,报纸刊发一篇短短的书评能有如此大的反响,引发读者们热议,是不多见的。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篇短文拨动了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教育改革创新这根弦。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生产流水线,大学就处于直接出产高级人才产品的终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以智取胜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大学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省内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治校、育才经验,有力保障了福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但毋庸讳言,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势任务和机遇挑战,目前大学教育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人才质量等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院校乃至所有关心大学教育事业的人们,都在积极实践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革突破、创新思路。在这个节点上,这部新著和这篇书评,与其说是总结和展现了福建师范大学多年来的办学治校成果经验,不如说是引发了人们共同思考和探索解决当下大学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上述读者们提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解决大学教育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却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实践和探索提供了思路启发。笔者认为,这也正是此番热议的真正意义所在!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