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慢读/闲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篇书评为何引发热议?
□微访谈
□本地出版
□别人在看什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访谈

 

上期微访谈,是《出梁庄记》这本农民工题材的纪实文学。在我们的微博@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上,它引来了不少福州“城里人”的主动关注和发问。而作者梁鸿在做完本报微访谈一周后,因为有关梁庄的写作,她获得了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散文家”奖项。得到梁鸿回答的三位福州读者,将各得到《出梁庄记》样书一本。来看看福州的问与梁鸿的答——

福州的问与梁鸿的答

@王者之风166_fm8:在《出梁庄记》这本书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它的社会影响能否超越《中国在梁庄》?

@学者梁鸿:很复杂。有欢乐、痛苦,也有悲伤、无力,还有愤怒。倒没有想着有什么大的影响,只是想完成自己的内心,一个完整的村庄和这个村庄的生命状态。如果能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那当然是更好的事情了。能否超越?我不知道,我自己还是谨慎和用心了很多。

@榕树下的梦:《出梁庄记》描绘的农民工“长期远离土地寄居城市,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其实他们并非不眷恋故土,春运的一张张车票承载着他们对团圆的渴望。因为他们的离开,生活出现诸多不便的城里人,此时终于意识到他们的重要。请问梁鸿老师,在您的调查中,他们认为自己的“家”究竟在哪。

@学者梁鸿:“家”肯定是在最放松、最能够获得身份和尊严的地方。对于很多农民,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农民来说,家仍然在梁庄。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家”就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梁庄不曾熟悉,城市也未曾进入,他们需要新的身份塑造。

@青春的笨笨猫:在《出梁庄记》新书首发式上,您提到自己外甥在穰县第一中心小学念书,“一百三十个学生一个班,从没被老师提问过,一学期只被批改五次作业。”请问,根据您的调查,除了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还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他们最需要什么?

@学者梁鸿:最需要改善的当然是父母能够陪伴他们成长的历程。另外,还有重新分配教育资源的问题。   郭大路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