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本报讯 古老的莆仙戏发展态势良好,甚至走出国门,让法国人“惊艳”。然而,有着莆仙戏“戏兄”之称的莆仙木偶戏却日趋没落。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令“戏兄”尴尬的是,莆仙戏已在申报“世遗”,而它才刚进“市遗”。
木偶戏起源早发展一般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是我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由于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比莆仙戏早,因此称木偶戏为莆仙戏“戏兄”。如果两场戏在同一地点同时演出,莆仙戏必须让木偶“戏兄”先开锣,然后才能开场演出。
1960年莆田县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莆田戏剧史》记载,木偶艺术在汉代传到古莆田。从所发掘的莆仙戏表演资料证明,莆仙戏表演是在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像莆仙戏大棚目连戏的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
前年,莆仙戏首次走出国门,到巴黎参加中国戏剧节演出。其实早在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就已远渡重洋,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
演员半农半艺市场无序
空地上,木条和布帘搭起临时戏台,幕后三位木偶戏演唱艺人操纵着提线,台前木偶动作惟妙惟肖,和着悠扬的曲调,将莆仙木偶戏演绎得淋漓尽致。记者看到,台上的艺人沉醉在表演里浑然忘我,台下却不见一位欣赏的观众。
城厢区木偶剧团团长张国栋说,莆田木偶戏是为菩萨演的戏,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为半职业经营,仅作为副业收入。忙的时候一天可演10场,闲时就歇业。目前,整个莆田有上百个木偶戏戏班子。
张国栋说,现在的木偶戏艺术与以往相比差太远了。现在的演员只讲效益,艺术追求被淡化。一些草台班不管演技和质量,只求抢到演出的机会赚钱。演一场150元,一个班8个人一起分摊,有的班为了多赚钱,缩减人员,演员既要演又要担任幕后乐手。这对木偶戏发展是一大阻力。如果能加强管理和培训,向泉州等地木偶剧团学习,改造一些原剧目为童话剧,争取少儿观众,莆仙木偶戏就可能有救了。
艺人大多高龄后继乏人
年近五旬的邓瑞凤从事木偶戏表演已十多年了。她原是莆仙戏演员,成家后因要照顾家庭,退出剧团。后来因有莆仙戏基础,做了木偶戏艺人。
邓瑞凤说,目前木偶班的艺人大都是学莆仙戏出身的,但莆仙戏里只演一种角色在木偶戏里是远远不够的。木偶戏班里,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不但要唱男腔还要唱女腔,而且要唱出喜怒哀乐。即使是后台乐师也要“多才多艺”,一名乐师要负责好几样乐器。学会控制木偶要个把月时间,木偶才一米来高,但重达15斤。表演时单手提着,新手提个5分钟手就软了。
“干这一行很辛苦,收入也少得可怜,艺人年纪越来越大,学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也都不爱看木偶戏了。”邓瑞凤说,木偶戏是莆田古文化的一种,还是希望能继承下去。
记者从城厢区文化馆了解到,在莆仙地区,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但一些高难度表演技术已面临失传,若不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这个剧种就有可能消亡。目前,城厢区文化馆为木偶戏申请了“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