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慢读/闲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第七天》:至少余华有块泥巴
本周奖励:老译者稻田、高中生清潋雪
□本地出版
下周题目
□别人在看什么·苏七七最新书榜
所谓好书
□快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第七天》:至少余华有块泥巴

新星出版社余华 著
 

这七天,还有什么作品的阅读,能够热过网络上70万预订的余华新书《第七天》?上周末,已有不少人抢读了售价7.99元的电子书。6月14日,《收获》主编程永新在微博上转发了对《第七天》的负面评价:“连《兄弟》都不如……类似于万众期待,结果端出一盘剩菜。”面对众多读者“抄新闻”的吐槽,作家陈村说,“余华不怕你们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陈村是什么样的队友啊。

至于纸质书,前天,福州屏山的晓风书屋已经到货,《第七天》的堆头,就码在书店出口旁、收银台上最方便买单的位置。

福建评论家:“还没看”和“不着急”

那么,福建评论家怎么说呢?70后新锐评论家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态度冷淡:“1.《第七天》我还没看。2.什么时候看?不着急,有时间了再看。”而在2001年,谢有顺曾撰文说“……余华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2006年,谢有顺对大卖的《兄弟》有另一评价,“《兄弟》根本不值一提”。至于对余华的期待,谢有顺答:“恢复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无独有偶,长江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陈晓明也说“还没看”。对于余华“抄新闻”的评价,陈晓明只说,“文学本身是虚构的,文学的虚构,是表现作家能力、表现作家想象力和才华的着力点。”——就在5月10日,他刚在课堂上讲授了余华20年前的作品《〈呼喊与细雨〉: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

记者也说《第七天》

那么,余华新作究竟如何?

昨天,记者读了《第七天》,总体评价是:虽然有抄新闻之嫌,但,给出了《兄弟》中所没有的解决之道。

余华在作品中描述的解决之道,叫“死无葬身之地”:“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余华向往的死亡是美好有心跳的。

在死亡的第二天,书中的主人公杨飞和李青,这对在尘世中因龃龉分离的爱人,在冥冥之中,又走到一起。余华写死后的杨飞,孤零零没有人替他整容,“左眼在颧骨那里,鼻子在鼻子的旁边,下巴在下巴的下面”,他穿着绣有李青名字的睡衣当殓衣,李青认出了他,“她的双手伸过来,小心翼翼地把我掉在外面的眼珠放回眼眶里,把我横在旁边的鼻子移到原来的位置,把我挂在下面的下巴咔嚓一声推了上去。”——爱里没有惧怕。活着让人们身体离异,但死亡却使我们回复原初的面貌,使人的心灵团聚。

死亡的第四天,杨飞看到了在人世间的杀人者和被杀者,在死无葬身之地,成了一对专心下棋,把悔棋争吵当乐趣的对弈者。死亡使仇恨泯然。

在死亡的第七天,有赞美诗一样的对话:

“我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我的身体好像透明了。”“我们给你净身了。”

“好像所有的河水从我身上流过。”

“所有的人排着队把河水端到你身上。”“你们对我真好。”

“这里对谁都很好。”

——余华给出的死亡之地,弃绝了人世间的脏与丑,留下了平等,温暖,自由,爱,以及安全。这让记者想起《飘》当中的郝思嘉,郝思嘉在绝望中找到卫希礼,可是,她也没有从最爱的人眼中找到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在她更绝望的时候,卫希礼塞给她一块“红泥土”:你不要爱我,去爱你的土地吧。

即便是死亡,也比《兄弟》的茫然无措更好——至少余华有块泥巴了。不是吗?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