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天下/国内·证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明日10时 看王亚平太空授课
首位“乘客”随“蛟龙”号下潜归来:“水下景象非常壮观”
IPO最快或7月底重启
汇金救市效应不再沪指微涨0.14%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位“乘客”随“蛟龙”号下潜归来:“水下景象非常壮观”

昨日,“蛟龙”号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接受特殊“欢迎礼”——浇水
 

N新华 北晚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8日上午搭载首位“乘客”在南海一冷泉区下潜,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返回母船“向阳红09”。首位下潜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出舱,身体状况良好。

周怀阳出舱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学家特殊的“欢迎礼”——浇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浇在周怀阳身上,他浑身湿透,现场一片掌声和喝彩声。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龙’我们能有更多发现,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怀阳说。

18日,“蛟龙”号进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潜。10时22分,潜水器下潜至水下1300多米,并开始水下作业。在水下作业约5小时后,潜水器开始上浮。

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54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所张东升负责测试潜水器定位系统,周怀阳在海底实际观察冷泉区。

据了解,这个潜次的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取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此前,在17日的首个潜次中,“蛟龙”号即找到科学家热衷的活动冷泉,并取得一块比较完整的碳酸盐气囱样品和15个贻贝样品。

航次随船科学家表示,贻贝样品有利于研究海洋极端环境下的黑暗生物链,这个生物链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流体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为生,最有意思的是研究它们如何进食。

□人物点击

周怀阳

周怀阳,男,1961年1月生,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深海环境科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海底矿床学、海底原位探测技术研究。周怀阳教授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工作。2006年,周怀阳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参加了中美联合深潜航次,乘美国“阿尔文”号下潜。此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有6名科学家随船,虽然没有指定首席科学家,但其他5位科学家都一致推举周怀阳为科学家负责人。

□相关知识

冷泉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冯东介绍说,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的渗漏活动,这些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1983年美国科学家查理斯在墨西哥湾佛罗里达陡崖发现冷泉,之后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有关冷泉的报道,现已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底发现上千个活动冷泉。

由于冷泉溢出的流体可给一些微生物(细菌和古菌)提供丰富的养分,所以冷泉活动处一般都是深海海底生命极度活跃的地方,相比于其他的深海海底,冷泉好像“沙漠中的绿洲”。

“冷泉相关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热点问题,主要是由于它与潜在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全球变化及其极端环境生命之间密切相关。”冯东说,“由于冷泉渗漏,大量甲烷进入海洋水体甚至大气中。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强的温室气体,大量甲烷进入大气中必然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这有利于研究冷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