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7版:莆田专刊/金融
3上一版  下一版4
 
火爆理财产品 逐渐降温
“夹心层”如何摆脱“房奴”生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爆理财产品 逐渐降温
莆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调,高收益理财井喷局面或难重演;理财产品也是投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仍不乏收益
银行都很注重打理财产品的广告
 

N本报记者 陈盛钟 文/图

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什么理财项目最为火爆?答案无疑是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6月中下旬,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节节攀升,各类高收益理财产品也让莆田市民蜂拥而至,一些人甚至提前支取定期存款,购买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不过,昨日记者走访莆田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进入7月份后,虽然部分股份制银行仍有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短期产品在售,但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降温,其中国有大行产品的收益率基本回到上月中旬前的水平。

国有行:预期收益率已下调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莆田多家国有银行营业部,发现咨询理财产品业务的人很多,其中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

“我本来存了5万元的一年定期,听说最近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飙升,觉得存款不合适了,所以打算把它换成理财产品。”在一家银行网点,今年62岁的黄大娘对记者表示。不过,让黄大娘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她咨询的几家国有大银行都下调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本周的收益率确实比上周下降了,只有少数几款产品年化收益率还有5.0%。”7月2日上午,在莆田建行延寿路营业网点内,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市民介绍了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的情况。记者发现,该行针对普通投资者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只有5.0%,其它的一般都在4.5%左右,收益率明显不及上周。

而在同一路段的一家农行营业网点,记者看到,该行近期发行的“金钥匙·安心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40多天年收益率4.7%到5.5%不等,基本与其他国有银行同类型产品持平。

记者登录工行网银,该行在售的理财产品列表中,40天期限到193天期限的产品,年收益率从4.0%至5.0%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几款100万元起购的50天期限理财产品,预计年收益率仅4.5%。而在6月底,该行不少短期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就已经攀上了6%。

股份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可能是“末班车”了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几家国有大行的预期收益率回落明显,但是一些股份制银行7月初在售的理财产品中,仍不乏收益偏高的产品。

“5万元起点,58天,预期年化收益6.2%,先到先得。”招商银行莆田分行营业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的这段理财产品广告,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关注。随后,记者还在该行一块展板上看到,该行近期发行的五款时间分别为45天至85天不等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超过了6.0%。不过,银行理财工作人员仍然提醒前来咨询的市民要“尽快下手”,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基本上不可能再出现这样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在莆田民生银行,发售期在7月4日之前的几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大多超过了6.0%,其中,一款35天5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最低的收益率就达6.1%,随着起点金额不断增多,收益率也不断上调。银行工作人员形象地将它们称为赶上了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末班车”,并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专家:理财产品非存款投资要注意风险

记者采访发现,多数市民缺乏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莆田工行财富中心理财师林先生介绍说,从是否保本的角度看,理财产品可分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型、非保本型。三类产品风险依次递增,收益率也依次递增。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看,债券、货币市场、票据、shibor、信托计划、贷款、黄金、汇率为主流。前四种风险相对较低,罕见负收益,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种。投资贷款、信托计划产品风险略高,购买信贷类理财产品等于将资金借给了企业。

“不少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有误解,他们认为年化收益率就是收益率,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林先生提醒,很多老年人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往往会与银行储蓄联系起来,认为产品是只赚不赔,殊不知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理论上也意味着需承受更大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不论保本与否,其实质仍是投资产品而非存款,因此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必须理智、谨慎,要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并关注产品的投向,不建议盲目跟风追赶高收益产品。

莆田侬来律师事务所陈律师对记者表示,存钱的概念对应的本应该是储蓄,而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风险等级主要与理财产品的类型和发行银行有关。虽然之前大多数理财产品都成功兑付,但是,“刚性兑付”实际上并不受合同法的保护。

说法: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收益率基本实现

莆田兴业银行理财师何女士认为,6月下旬银行集中发行高收益产品的景象,是由于半年度大考、前期理财产品集中兑付以及资金去“杠杆化”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其并不具备持续性和复制性。一旦银行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理财高收益的现象就将难以持续。

“理财产品能否实现预期收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如果是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就肯定不用担心,但是不保本和浮动收益的理财品种,理论上可能有风险。不过,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不能如期兑付收益的概率比较小。”何女士这样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共有近2万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目前,当中1.1万款产品已经公布了到期收益情况,其中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均实现了预期的收益率,只有几十款产品到期收益情况不佳,所占的比率非常少。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