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郭大路
刚过霜降,就传来降温的消息,据说今明最低12°C。一度喧嚣的空调已然无用,咱们要做的,不过是三千年来前人做的事:添衣。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诗经》里那首《豳风·七月》,第一句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九月授衣,就是这时节的事。《毛传》里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授是制作,衣,福州话叫做“衣裳”。周易的《系辞》一早就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原来福州方言里的一句“衣裳”,可以穿越四五千年。咱们70后的人小时候都还有印象,那时的裁缝店叫“衣裳店”,裁缝叫“衣裳师傅”,现在,只剩街巷旮旯里的缝缝补补了。
“九月授衣”里授的是什么衣呢?一句是“为公子裳”,另一句是“为公子裘”。谁做的衣裳呢?当然是美丽的女子,穿针引线时该有娴静的姿容和思念的心。裘,自然是皮衣。在清代的北京城,做皮货生意的皮客有“占风”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的最后一天,要聚餐到半夜,如果这时“西北风急烈”,就意味着“冬令严寒”,手中的皮革能卖个好价钱,大家就满心欢喜地碰杯喝酒到天亮。皮裘生意本来跟温暖的福州没什么关系,但那时三坊七巷的人家,因为北上做官的多,穿皮衣的风气蔓延开来,所以连福州的行市都要引进东北和西北的各式皮货。男子穿皮袍,女子做皮袄,九月霜降前后,就要定制款式,以便入冬穿换。开头是为了社交的面子,后来,普通人家也有跟风穿着的。不可以穿皮衣的是小朋友,怕从小用奢侈品,会得折福。
九月是授衣之月,“授衣”的另一个含义是朝廷给官员分发冬衣。唐玄宗说,“且诗著授衣”,唐代诗人韦应物写“授衣还乡里”——为什么可以“还乡里”?当然是因为有假期啊,而且还不短,《太平御览》引用唐代的假令资料说:“诸内外官,五月给田假,九月给受(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说明唐代有15天的法定“授衣节”。到宋代,“授衣节”的时间就大大缩水,和七夕、重阳一样,都只剩一天了。别嘲笑宋人,咱们这些现代人,绝大多数,连“授衣节”都没有听说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