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网
本报讯 又到“双11”,在众多电商的大力宣传下,消费者的血拼热情再次被点燃。不少买家摩拳擦掌等着“双11”到来。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双11”之中暗藏不少“陷阱”,消费者应擦亮眼睛以防遭遇被“坑”。
陷阱一
打折之前,暗中抬价
先涨价再降价,这一实体店惯用的促销伎俩在今年“双11”电商大战前夕已见端倪。
研究生小臧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在某大型电器购物网站上看到该款相机标价5099元,“第二天早上再看,就涨到了5999元,这是在为‘双11’打折做预热么?”
陷阱二
人气赚够,“特价”缺货
以某样“特价商品”吸引客户进店消费,从而带动别的商品销售,这种促销手法也不鲜见。然而,不少买家却反映,一些店铺里“特价商品”经常付款后不发货,卖家给的解释是“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
陷阱三
假货水货,鱼目混珠
低价商品中,也不乏品质存疑的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去年“双11”,就有不少网购了“花王”纸尿裤的家长通过微博等多种渠道控诉维权,反映孩子用了网购的“花王”纸尿裤,出现红屁股、水状疱疹溃烂的症状。
陷阱四
商品低价,运费“坑人”
“价格战”之余,消费者往往不太在意的网购运费其实也暗藏着“猫腻”。有不少消费者爆料称,促销商品很低价,运费却是“天价”。
“买了一套沙发,价格挺便宜,邮费当时付了200元。没过几天,物流却打电话来让我去郊区一个地点自提,否则送货上门要加价300元。我只好多花300元。”长沙的何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陷阱五
“双11”最低,只是传说
“都说‘双11’全年最低价,可事实却不是如此。”网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去年的“双11”,她凌晨特意起床“秒杀”,终于以“年度最低价”购买了上千元冬装。
“双11”过后几日,卖家果然恢复了原价,刘女士很得意。却不想,没过几天,卖家将价格调到了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