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新京 北晚 京华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各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措施也已浮出水面。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教育领域的探索和改革即将进入深水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因此,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将是改革的攻坚战。
针对此次中央精神,教育部党组已于前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工作。
改革新举措:高校自主招生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解读:将真正实现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决定》中对于教育改革的描述,将真正实现让高校与学生“谈恋爱”: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学校也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的选择权有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会提高。
储朝晖介绍,目前,很多国家的高校录取都是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但我国的高招录取还是“计划经济”:政府为学校定了招生计划,定人数、定专业、定调档比例,学校只是配角,完成招办给予的计划。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领域最为敏感的地带。“通过深化改革,要把考试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让考试成为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途径,同时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丢失信心。”储朝晖说。
此次改革明确突出“高校自主招生”,这就表明,以后高考招生权将握在学校手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将真正实现。学校自主招生将不会只卡着分数要人,名额也可能不再有地域限制,学校可以自由地在最大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学生。这样外来务工人员就地高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高校录取将更加注重综合评价,素质更受重视。
改革新举措:统考减少科目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解读:大大增加学有所长的学生的录取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分析,随着多元录取局面的形成,“全国统一高考”的地位将不再那么重要。
高考科目可能减少到两三科,也可能只有一科综合考试,类似美国的SAT考试。也就是《决定》中提到的“不分文理科”,进行综合测试。这也将彻底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这时高考就不可能再是入学的唯一依据,学校录取时会更多地参照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此次《决定》中提到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育部曾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过。“学业水平考试”与现有的会考不同,不是“考一门、扔一门”的考试,而是对某一学科进行综合的测试。考试内容可以从国家标准题库中抽取,也可以由社会考试机构来组织。以后高校录取时,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和各专业需求自主选取“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录取方式。
同时,高校录取将更加多元化,例如一些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在高中已经达到大学水平,甚至有一些研究成果。这些学生将获得更多入学机会。可以效仿目前已有的“校长推荐”,增设“专家推荐”,这在国外也不鲜见,即某领域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写推荐信,这将大大增加学有所长的学生的录取机会。
改革新举措: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解读:让家长不再为“小升初”犯愁
小升初一直是令家长们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因素。教育部此前就曾经表示: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因地制宜地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把分设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对应起来,让小学生直升入对口初中,逐步实现属于义务教育的初中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分离,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
据了解,此前北京市不少区县已经将“小学初中对口入学”作为主要升学途径,即几所小学对应几所初中,学生先填写入学志愿,再通过计算机按志愿随机分配。而在新建校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各区县的发展重点。
改革新举措:不设重点班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解读:更好地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储朝晖认为,现在某些地方的重点班存在很多问题,孩子学业成绩很好,但是身体累坏了。不仅如此,孩子的基本人格也没建立起来,同时,学生自主性也被摧毁了,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方案指出不设重点班一个是为了公平,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即是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进而把人也分成三六九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很难判定学生未来是否成为人才,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一视同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唯分数论。
声音
通过深化改革,要把考试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让考试成为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途径,同时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丢失信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专家访谈
既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又扩大学生选择权:
高考改革三大猜想
N新京报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备受关注的高考将何去何从?前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对此,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根据招考分离的原则,大体可以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改革猜想,而三种猜想也将推导出不同的改革效果。
猜想1 多次考试一次录取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介绍,实际上,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开展两次高考,即在春、夏两季分别组织高考,而不少高校也已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甚至组织联考。
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的这种考试改革,只局限于“变一考为多考,但仍集中录取”的模式。
举例而言,2008年,江苏地区高考,即采取“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录取方式。表面看,这种方式动态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在集中录取中,必须依照分数高低排序依次投档,依次录取,而且每个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
于是,考生的焦虑和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增加。有人形象地说,分散高考、集中录取,是由“斩首”变“凌迟”。
猜想2 一次考试多次录取
“学校的自主录取仍然只是一小部分。”李宇明认为,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做好完全自主招生的准备,就如他担任党委书记的北京语言大学,虽然已经将很多小语种专业纳入提前批次录取,但也要在录取学生时,重点参照高考成绩。
对此,熊丙奇认为,这实际上可以发展成为高考招考方式的“第二重境界”,即“维持一考,变一次录取为多次录取”,简单来说,就是高校根据申请者的高考成绩(或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结合学校的面试考查,自主录取考生,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
举例而言,在现有高考基础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在录取时,均自主提出620分以上者可以申请,达到620分的考生,则可以申请以上这4校,再根据拿到的录取专业、奖学金确认自己选择哪所高校。
“这种招考方式,考试次数没增加,但学生的选择权大大增加,学校对学生的考查,也摆脱分数这唯一依据。”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就实现了招考相对分离,既能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又能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猜想3 多次考试多次录取
熊丙奇进一步指出,如果“一次考试,多次录取”操作成熟,以后的改革方向就可以是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年多次考试,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其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
多次考试可以是对录取具有同等效用的学业水平测试,考生可拿任何一次成绩,去申请高校,高校则以这一成绩为基础,综合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进行自主录取,“在第二重境界基础上,再次减轻考生的考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