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教育/亲子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都小记者“要保护原汁原味的上下杭”
国学讲座 要作好文先学做人
作文课 从月亮说起这堂课很唯美
听方炳桂爷爷讲故事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古庙、探会馆、进老宅、赏花园……触摸最真实的双杭后
海都小记者“要保护原汁原味的上下杭”

古田会馆里,小记者们听方炳桂爷爷讲双杭历史掌故
小记者认真地参观、拍照
唐山老师给小记者们上作文课
 

N本报记者 何旌 李建芳 孔瑜 文/图

本报讯 陈文龙尚书庙、张真君祖殿、罗式绸布庄、古田会馆、高氏文昌阁……上周六上午,第四期海都小记者在福州台江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秋日福州双杭地区里的各文保点穿梭。他们触摸楼柱最质朴的木件,欣赏花格窗棂精美的雕饰,还震撼于古建筑内藻井雕饰物的巧夺天工。有小记者不由自主地感叹道:上下杭历经沧桑,如今的破落中竟还藏着这么多的美好,上下杭改造,我们一定要保护原汁原味的上下杭!

下午,小记者们又上了一堂“唯美”的作文课——福州乌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唐山老师,从月亮说起,教会孩子们如何让句子更优美、更动人。

当讲解员讲尚书故事

陈文龙尚书庙是小记者们上下杭之行的第一站。陈文龙被百姓们称为“水部尚书”,是南宋抗元名人,曾被宋度宗殿试取为状元。

海都小记者、福建师大附小五年级的李笑扬在庙宇内义务为大伙们当讲解员,就着尚书庙内放置的有关陈文龙故事的实物资料,她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为大家朗读起来。

故事中,许多孩子对“水部尚书”这一职位感到好奇。福州台江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水部尚书这一职位在封建时期极为少见,隋唐之后,只见水部侍郎,极少见水部尚书。宋朝之后,水部尚书成了名誉头衔,作为天子对有功之臣的褒奖,而历代状元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陈文龙。

当“规划家”思考古宅未来

下杭路罗氏绸布庄原是荣华棉布商行的旧址。台江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大家,上下杭曾经商行、货栈云集,罗氏绸布庄就是它们的一个代表。

走进这个三进的清末建筑,许多小记者啧啧称赞起这座木构梁架的大房子。小记者、茶园山小学五年级的陈之阳对伙伴们说,上下杭现在处于拆迁时期,以后若有人要整修这座大房子,他觉得一定不能做太多现代的人为加工的东西,古建筑最好看的还是“古意”。

他还说,因为是座木房子,以后罗氏绸布庄如果作为参观景点,除了要注意防火外,还要限制参观人数,让进入古宅的每一个人,都能安静地参观,体会美好。

听历史故事超有记者范儿

在古田会馆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给小记者们讲起了双杭故事。掏出录音器材、笔记本、iPad、相机,小记者们纷纷摆出了职业阵势,听、记、录、问,方爷爷俨然成了被采访者。

方爷爷告诉大家,宋代以前,南台大庙山以南是广阔的闽江水域,由于长期的泥沙积淀,在此最早形成上、下两道平行的“沙痕”。“沙痕”变陆地后,因这里靠近省垣,且水运交通便捷,闽江上游的船只便停泊于此,起卸货物、囤仓住宿,而成为水运的码头。于是街市、商行、货栈、庙坛等相继出现,逐渐发展成为货物的集散中心。其后“上沙痕”、“下沙痕”分别初名为“上航”、“下航”,如今的“杭”就是从“航”音衍化的。

方爷爷还讲了贻顺哥烛蒂、达官弟卖饼、柯云炳小英雄抗日等一系列古时、近代的故事。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