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谢丹 本报记者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在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有一位纸扎艺术大师——黄清泉,其纸扎绝活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家族内代代相传,46岁的黄清泉已是第六代唯一的传承人。虽然早在2009年时该纸扎艺术就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因纸扎经济收益不好,至今还后继无人,眼看黄氏纸扎手艺将要失传,黄清泉希望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将这项手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建展馆陈作品 为出彩呕心沥血
走进黄清泉的陈列馆,200多平方米的地方摆满了纸扎作品。1米多高的《温康马赵》四将,神态各异、威武严肃。《杨柳观音》衣裾飞扬、优美庄重、色彩鲜艳。黄清泉说,这些人物纸扎是供收藏的,所用纸材是能保存几十年的染色宣纸,一些彩色的纸是他专门从外地买来的,暴晒都不会变色。
黄清泉说,做这些人物可是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为此他研究了很多古典故事和历史传说,着力让人物的衣裾、头饰、神态、动作都符合故事里人物出现的状态。比如33观音之一的《杨柳观音》手持净瓶,从天而降,裙裾就要往后飘,脸稍转向往一侧,水从净瓶中流出,在静态中尽力体现出人物的动态之美。
不仅是人物和古厝,黄清泉还能扎出飞马、花轿、亭台等各种东西。连人物生动逼真的脸谱也是自己做模具,再用专用的塑料倒模,然后画出五官。男女不同、大小不同,光脸谱模具就有上百个。黄清泉说,画脸谱是他最用心的地方,要在最心静的时候来做,因为表情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最出彩的。
纸扎手艺熠熠生辉 却不受市场热捧
黄清泉告诉记者,他12岁便辍学随父学艺,与纸扎相伴已34年,两个兄弟早早就放弃了,自己现在是“一脉单传”,能做到现在,全凭家人的支持,有时还把妻子打工挣来的钱用来买材料。在梧塘黄氏纸扎还没有被人关注前,用手艺养家,甚是清苦。自己做的纸扎融入了很多民间艺术在其中,都是心血之作。制作工艺、所费材料、耗时都较高,因此价格也相对较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买,收益很不好。
2007年,黄氏纸扎才被选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西方三圣》参加北京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荣获精品奖,《妈祖》和《关公》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紧接着《妈祖》、《金童、玉女》等10件作品亮相北京奥运会文化广场“非遗项目”现场,2009年6月终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4月赴台湾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妈祖信仰文化论坛,2012年4月参加纪念妈祖诞辰1052周年——妈祖文化论坛。黄清泉开始忙碌起来。
黄清泉说,由于收益不好,无人愿意拜师学艺,他的两个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强迫他们,加上纸扎艺术易被人误解为死人之物,这些都让他的坚守越来越难。现在他把希望寄托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希望能以此提高大家对纸扎的正确理解和关注,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使得有人愿意拜师学艺,将民间纸扎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