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解决渣土乱象 规划要跟上
死一个顶一个
“老外扶大妈遭讹”让真相飞一会儿
致歉信里仍有“欠”
微言1+1
陈丰耀越多 艾滋歧视越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外扶大妈遭讹”让真相飞一会儿

 

背景:“在京老外街

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3日,网上一组图片引起广泛关注。而据记者调查,此组图片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后向对方要了1800元。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详细报道见本报今日A21版)

@新京报:【愤怒得太快,让我们远离真相】“女子被外国小伙撞上”,一起本来很普通的纠纷,因为众多敏感标签,上升为预设立场的道德审判,在网络上怒火燎原。可随着当事人的发声,情节陡然而转,众多网民和媒体旋即陷入尴尬。小小个案值得反思:失去对真相的探寻,所有的情绪和表达都是廉价和不负责任的。

观点1 必须谴责捏造新闻者

网上捏造“扶人被讹”事件,看似是个人行为,是在打发光阴,赚些点击率,增加点微博粉丝,让自媒体看起来体面一点,捏造者此举吸引了眼球,也自我放弃了公民责任,是往当下社会道德的那个已经被撕开的伤口上撒椒盐,让伤口裂得更开、更大。

作为公民,越是在这样背景下,越要肩负一份责任,保持一份清醒,不能以看客身份去当“网络哄客”,为道德的缺失煽风点火。

(周明华)

观点2 媒体不能丢了职业操守

众多媒体官微应该反思。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图片拍摄者表示“他判断伤势不严重,故认为‘疑遭讹诈’”。而有官微转载时,确认地表述为外国人“遭讹诈”,揣测于是“坐实”。媒体为吸引眼球,一次次不负责任地报道或不加核实地转载更恶劣和更冷漠的事件。

媒体要做的,恰恰是及时地对不实信息进行澄清。本次新闻首发在一图片网站,事实上,近年来以图片说明的形式传递信息失实的现象屡有发生。比如,今年9月14日,武汉一小区内,一名年轻女子遭家暴后,将2岁的儿子放在14楼窗户外的衣架上。图片说明称,该女子“要将孩子抛下楼”。但当地媒体采访发现,她是想抱着孩子跳楼。“抱子跳楼”和“抛子跳楼”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薛易)

观点3 网友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爆料者当初为什么会把这组照片冠以“老外扶大妈遭讹”爆出来,究竟是一时的认识错误,还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故意哗众取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爆料者的错误并不能成为我们原谅自己盲信的理由。

面对爆料,网友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选择了百分之百相信,进而站在道德的角度对被撞大妈进行了批判。当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经历了摔倒老人讹人事件之后,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是不是已经习惯于相信不会有人无缘无故扶起摔伤的老人,扶起摔倒的老人就有可能遭讹诈?面对摔伤的老人不敢扶、不愿扶是道德的滑坡,那么,我们的这种思维定势是不是加速了这种下滑趋势?或许现实真的很残酷,但这绝对不应成为我们时刻把任何事情都往最坏的方向想的理由。    (温国鹏)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