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9版:慢读/掌故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斗河,通湖路边的灵秀之河
□展出
□相关讲座
认得一条河②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斗河,通湖路边的灵秀之河

建隆/制图
 

方杰(福州)

金斗河,是我最熟稔的福州内河。

这条长六百多米、与通湖路平行的河流,与安泰河一起,同属福州唐代罗城的护城河,只是名气远不如安泰河。它自北而南穿过三坊七巷外围,向东折入安泰河。2010年,我成为三坊七巷景区义务讲解员之后,常漫步在这条河畔,附近老人们告诉我,金斗河是一条很有灵气的河。三坊七巷为什么会成为福州的文脉?因为有金斗河和安泰河围绕着它,呈“人”字形叉开,像一本翻开的书。也许,在老人们看来,有“金斗河”,才有坊巷子弟“才高八斗”的文运。

关于金斗河的记载不多,清代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记载:“……自侯官之观音桥东,分流折而南者,出驿前桥曰驿前河,至金斗桥曰金斗河。又折而东南,流经二桥亭下,与仓前桥曰仓前河。”这几个流经的地方,都是闽都文化、风味小吃、民俗聚集地。

金斗河上三古桥

金斗河流经的第一座桥叫馆驿桥,在通湖路上泉州驻榕办(注:通湖路224号)楼边的驿里巷。当初还是城濠的时候,人们在河上搭建了简易木桥,到了宋代,因桥靠近福州城五个驿站之一的“三山驿馆”,所以命名“驿桥”,俗呼“驿前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人们将容易腐朽的木桥改为平梁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一位七十岁、叫雨村的老人,自行出资将低矮的平梁石桥改为单孔石拱桥,方便船只通行。至今,桥两侧栏板上,还刻着这位老人的大名。

河水向南过了馆驿桥,便是金斗桥,是建罗城时期修建的门桥,后来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获得重修,桥上苍劲有力的“古金斗桥”几个大字依旧非常清晰,桥边有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故居,因其故居靠近金斗河,曾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被洪水侵蚀倒塌,甘国宝故居所在地现为金斗桥古城遗址。

金斗河的水在过了金斗桥之后便拐向东南方向,就在光禄坊口,有一座二桥亭。二桥亭桥也叫金斗二桥,原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座风雨桥,正如周亮工的描述,“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既可给路人避雨歇脚,又可让邻里聚会聊天——现在的二桥亭是1986年修复的。坐在木廊桥两侧的美人靠上,看树影婆娑虬枝横生,听桥下河水静流,适意悠闲的感觉油然而生。

说到二桥亭,不能不提这里的阿焕鸭面。这家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老店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但它与众不同的好味道,依然留在老福州的唇齿之间。据说阿焕家的鸭都是自己养的,面也是自己打的,所以鸭肉特别嫩,面特别鲜,连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都好这一口,1936年回福州时不忘派人买来大快朵颐。距离阿焕鸭面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家小小的元宵店,不悬招牌,制作的元宵,壳薄馅鲜,不粘牙不油腻,也深受老福州的喜爱,如今同样吃不到了。

仓前花与林则徐妈妈

金斗河最后流经的一段称为仓前河,河附近有个叫仓头角的地方,曾是福州城内花厂一条街,盛时有三十余家从事制作工艺花(即如今福州新娘头上所带的“四季花”),所以这里被称为“花仓前”。旧时福州妇女,无论婚丧喜庆、家居外出,均要戴花,有“无花不成妆”之说,而最好的货品就出自这里,所以被称为“仓前花”。

林则徐在《云左山房文钞》里记述母亲“善翦采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直以佐家计”——可见林则徐年少家贫时,家中常靠林妈妈巧手制花帮补生计。谢章铤《课余偶录》也有记载:“昔某大僚未遇,家甚贫,恃此为生,而所制特精好,市者称为正一品花,后果如其言,或云此即指林文忠公也。”林文忠公大约就是林则徐,也只有林妈妈的手作花,才有资格被誉为“正一品花”吧。

编后

福州城里的陌生人

在福州定居十年,也常经行通湖路,却常因路旁粗蠢的楼群障目,屡屡错过这条秀气静谧的金斗河。我,原是福州城里的陌生人。

昨天清晨,手握方杰的文章认读金斗河,我终于知道,哦,是可以从光禄坊口的二桥亭,一路循水,找到隐蔽在河边老树下的仓前街,那像是老福州的安居岁月,在金斗桥边遗漏一段时光的香氛;馆驿桥的不远处,是更古老的观音桥。我看到90后的福州小美女,耐心搀着老得缩皱的太奶奶,微笑着慢慢自青石路上行来。她们来自何处?慢慢寻到出口,原来是白马北路125号,对面就是芍园里。

在走过琼东河之后,金斗河又在我这个陌生人心里,画下一条不能磨灭的灵秀曲线。认得一条河,才认出福州的美。请你踏寻身边的福州内河,像热爱福州的读者方杰一样,好好写下你所认得的河流。

投稿邮箱:mandu_hxdsb@126.com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