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健康/保健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冬季预防心血管病加重 老人特别要注意保暖
好爸爸如何应对肾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季预防心血管病加重 老人特别要注意保暖
老人过冬,每天坚持监测血压、心率,注意保暖最重要,饮食要半饱并少食多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
 

N本报记者 林宝珍

记者从福州各大医院急诊科和心内科了解到,最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门诊量明显增加。心内科专家提醒,冬季是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高发期。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血管堵塞,因而心血管意外高发。再加上雾霾天气里,气压相对较低,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机体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老人过冬,要重视血压和心率的自我监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饮食不宜大补还须少食多餐;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酌情加药。

冬季昼夜温差大 心脑血管容易收缩

寒冷的天气是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杀手,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冬季是一个需要倍加小心的季节。附一医院心内科苏津自主任医师介绍,每到冬天,冠心病、心衰、心梗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增加。很多老人会出现心悸、胸闷不适,气紧呼吸急促,甚至头晕眼花的症状,无论是一次性或者逐渐加重,都有可能是冠心病发作。若以上症状持续超过半小时,就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非常危险。

省二医院心内科吴成瀚主任也提醒说,天气突然变冷也会让心血管疾病加重,甚至突发心梗。因为,气温一降,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大,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血管一堵塞,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血管斑块破裂。

此外,冬季昼夜温差也比较大,导致人体产生生理反应,调节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血流加速,造成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容易引起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猝死。同时,与寒冷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大,也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管堵塞。

老人安全过冬保暖功夫最重要

冬季要护心,预防心血管意外,心内科专家特别强调保暖功夫要做足。

有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0℃,人的血压会上升5mmHg,冯颖青认为,冬季昼夜温差大,一天之内波动10℃是常有的事,年富体强者,捱下冻,打着哆嗦扛扛可能没事,但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病患者,他们的生理反射会很激烈,机体代偿适应性不够,分分钟短时血压狂飙上180mmHg,那时脑出血、心梗、心衰等意外就来了。

到了室外,老人还要注意防止体温丢失,最好将可散热的暴露部位,如脸、脖子、手、头等部位保护起来,戴帽子、围围巾、戴手套,甚至戴上口罩。在严寒的北方,医师甚至建议老人在室外,将手袖、裤筒用绳子或皮筋扎起来防止热量丢失。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帮助缺乏机体调节力的老人,尽量不处于生理反射的危险境地。

为了防止意外,老人冬天洗澡时间应调整到气温最高的中午,或者洗浴前以浴霸等预热浴室;洗澡水温度要适宜,太冷易应激反应,太热会产生大量热气,使局部气压过低,易发生晕眩。此外,老人夜尿多,深宵夜寒,尤其要注意保暖,冬季建议夜间关门闭窗而睡,到了日间再通风换气。

每日做好血压和心率监测

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每日做好血压和心率监测最重要。监测可每日两次:清晨起床后1小时内,静坐10分钟,测量第一次;晚上睡觉前,静坐10分钟,测量第二次;老年人则可于午餐后多测一次。

一般成年高血压者,血压应控制在对比值为140/90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最好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65岁以上,则可放宽控制至150/90mmHg以下。心率控制上,高血压患者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80次/分钟,有心绞痛的病患,晨起心跳次数应控制在55~60次/分钟。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医保卡和能识别身份的卡片,并随身携带用于救急的药物。做足这些措施,万一发生危险,可以得到及时抢救。

□特别提醒

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

人体的血液供应一般是均匀的,并随着活动而调整,比如看书时,机体会自动从别处调来更多血液供应到脑部。在饭后,神经中枢会接受指令,调配血液供应到胃、肠等消化系统,这时心脏、脑部的供血、供氧量相对减少。因此,如果吃得过饱,对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而言,非常危险。

老人作为心血管防护的重点人群,在冬天的饮食上,务必注意少量多餐,最好每餐只吃半饱,餐数则可调整至一日5~6次。要注意餐后不要急于活动,否则除了消化系统供血,机体又要增加肢体供应,将导致心、脑进一步缺血、缺氧。

老人最好是吃易消化的东西,蔬菜、水果、维生素丰富的为宜,因为便秘也是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的一大诱因。

三种情况判断是否输液

面对输液,人们一直都挺矛盾,有时觉得不打吊针病难好,而有时又觉得“能吃药不打针,能肌注不静脉”。到底哪些时候该输液,输液的时间、速度等又会对药效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般,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选择输液。具体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来判别。

第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说发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就应该选择输液,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内注射,所以只能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必须中心静脉给药;比如脂肪乳等“营养药”,因为给药量很大,不可能通过肌内注射实现,补液也是如此;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刺激性也较大,会腐蚀肌肉,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

第三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比如对于昏迷的病人,无法口服药品,因此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