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邪(北京)
“封杀”是一个多么强势的词儿。我在青春期追星时经常听到某电视台又“雪藏”或“封杀”了一个当红艺人,这情况一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颇为常见。想必是当红的演员太个性,不听组织的安排,或得罪某些掌权的大哥大。
随着内地娱乐文化兴起,南来北往的八卦头条越来越热闹,“封杀”这词儿出现得也多了,这一次,郭德纲的名字与“封杀”二字联系在一起。
郭德纲与北京电视台早有恩怨。我记得2010年,郭德纲因纵容弟子殴打北京台记者,让这位江湖气十足的民间艺人的声誉降至谷底。而此次的“打油诗讽刺逝者”触及了一部分中国人传统道德底线,北京台号召各界媒体封杀“无良艺人”,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为什么效果并不理想?郭德纲本来就是借助网络爆火的一主儿,主流电视媒体强势介入,似乎一瞬间,郭德纲从一个“道德堪忧”的反面典型变成了民众同情的弱势。某种意义上,郭德纲与主流相声圈子的矛盾迎合了大众对反叛者的想象。如央视主持人所说:“郭的崛起,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草根的胜利。他以一己之力赢得了市场,他念兹在兹的‘衣食父母’给了他巨大的支撑和鼓舞。”
社会上有一些人不分皂白地捧他,与其说是真心喜欢这个人,还不如说是乐见他打破原有社会差序,挑战旧例陈规的行止。然而,娱乐行业在市场化的互联网时代,电视台并不是唯一展示平台。仅凭道德依据“封杀”不了一名艺人,那么,谁才有资格掌管“封杀”大权,这才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认为如果觉得郭德纲的发言缺德,大可去批评他,但呼吁封杀,呼吁抵制,这是旧时代的诟病,难道怕老郭的嘴狠,几百人都骂不过他?如果他的所言影响了谁,可诉至法律,动辄就扬言封杀吓唬谁啊。封杀的背后其实是剥夺一部分受众选择的权利,而且到底谁有权呼吁同行去剥夺大众选择的权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