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王林成 本期嘉宾 本报记者 倪可风、陈仲庶、王勋、张伟
话题背景
请领导先坐,请领导先吃,这是公务活动中常见的表达。但最近几天,“请领导先不抽”成为了热门话题。
上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等五项要求。
此前的禁烟法规被遗忘了
王勋:禁烟话题,这两天又火了,其实2011年就在国内引发了一轮热议,记得当年出台了一个新规,明确提到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全国媒体也讨论了好一阵子,但似乎没啥效果。
倪可风:一些部门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关规章规定和地方性法规。但我们身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还很普遍,相关禁烟法规像是被遗忘了,没起到什么约束。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禁烟,我想也是意在让领导干部带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样的局面。
陈仲庶:呼吸清洁的空气,这是每个人可以捍卫的权利。但出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勇气,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说“不”。禁烟《通知》就是替大家,向领导干部先说出了这声“不”。
领导办公室也算公共场所
张伟:什么是公共场所,在很多人的脑子里,这还是一个有点模糊的概念。我查了一下,在国务院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公共场所共7大类28种,包括住宿与交际场所、洗浴与美容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体育与游乐场所、文化交流场所、购物场所、就诊与交通场所等类别。
陈仲庶:在我看来,公共场所就是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放大了说,公共场所其实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窗口。
倪可风:《通知》里有提到,在打造无烟党政机关的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也严格实行“无烟化”。这也是在要求党政机关率先树立好对于公共场所的正确观念,党政机关其实就是公共场所,就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干部办公室也得算作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办公室的基本功能,也是要为广大人民服务。
净化的是环境,更是政府的形象
王勋:不单是在官场,在国内的很多场合,“以烟待客”已经是深入国人心中的思想观念。在婚礼上、公务活动中、餐桌上,香烟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物品。这些其实都是陋习,影响了公众对于吸烟的态度。之于中国,“茶文化”是财富,但“烟文化”要不得。
张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公共场合“喷云吐雾”,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还会让公众对公务人员的印象大打折扣。更何况,在高档烟的背后,还潜藏着腐败的空间。
陈仲庶:是的,领导干部禁烟,净化的不只是环境,更是政府的形象。目前,政府部门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领导干部带头禁烟,对政府部门向着现代、高效、文明的方向去努力,会起到推动作用。
倪可风:我很欣赏一句话:“干部亲政、政府清廉、政治亲民”,领导干部带头禁烟,能让我们中国离这个目标更近。
禁烟须认真这些都是榜样
倪可风:在中国,我们很难联想到,有哪些禁烟措施是有力而有效的。放眼国外,其实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新加坡就曾经亲历过一件事,有一个游客在广场上吸烟,周边的人一下子就散开了,没过多久,警察就来了,进行了罚款。在新加坡,人人对于禁烟这件事都非常认真,认真起来,事情自然能做好。
王勋:我听在加拿大的朋友说过一个故事。在加拿大买卖房屋的时候,需要填写一个表格,表格里就有一项是“有没有在这个房屋里抽过烟”,必须如实填写。抽过烟的房屋比无烟房屋的价格要低很多,我朋友是个烟民,所以他每次在家想吸烟,都要跑到小区大门外去抽,这也是为了房子的保值增值啊。
张伟:台湾的地标性建筑101大楼里面,是没有一间吸烟室的,全面禁烟。101大楼的吸烟区,设在1楼户外。在这幢摩天大楼上班的员工想抽根烟,都得先搭几十层电梯,平常来回一趟就是十几分钟,遇到高峰时间,来回的时间就得超过半小时了。
带好头可以影响一大片
王勋:现在的中国,想说禁烟确实不容易。以现有的法规来说,约束力确实不够,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加大公共场所违规吸烟的处罚力度,已是大势所趋。在不少国家,烟盒上都有“吸烟患癌”等醒目的图片,烟草广告也是绝对禁止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学起来。
倪可风:一笑话挺有意思;“甲:老实说你吸烟吗?乙:不吸。甲:不吸?嗯,吃根薯条吧。乙很自然地伸出两根手指夹着接过来。”嘴巴上说得容易,但真正做起来不易。从政府税收的角度看,烟草企业在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不小。从这个角度说,烟草企业带来的就是一种依赖感。但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陈仲庶:领导干部带好头,让禁烟深入人心,是很重要的,随着公众意识的提升,相信禁烟会从一则约束转变成一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