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乡村的礼和法去哪了
□微语录
“治霾责任书”别又成一纸空文
民政厅长早该“发火”促改
移动送惊喜:马上有超值流量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霾责任书”别又成一纸空文
背景:1月7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通报,环保部与 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了下降25%的目标。(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09版)
 

“治霾责任书”,是个鼓舞人心的新名词,不过,雾霾真的能够随着一纸“治霾责任书”的签订而飘飘散去吗?

先举两个关于“责任书”的相反案例。一个是“控房价责任书”。2012年底和2013年初,各城市都公布了自己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但是,在房价连涨19个月的残酷现实中,所有的“军令状”几乎都变成废纸。到现在为止,连个出来道歉的城市也没有。另一个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每年年初,几乎所有单位的领导干部都要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可是,签了这么多年,腐败似乎并未减少。

原因之一就在于,问责机制的缺失,容易让责任书变成“形象工程”。“治霾责任书”里的治霾目标,和去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脉相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问责,难有实际效力。怕就怕,责任书签了,责任却没了,到了该问责的时候,却发现一个也问不着。

而且,官场里走马换任的频率也不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可能到了该被问责的时候调离了风口浪尖的位置。前一任官员拍拍屁股走人,后一任官员抖擞精神走来,却发现是个雾霾的烂摊子。这种情况下,问责就可能变成儿戏。

责任书的习惯性瘫痪,是极伤政府公信力的事。治理雾霾的关键之一在于,规范权力,严厉问责。   (王传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