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第一财经日报
岁末年初,求人要钱已经不是新闻,在一些基层政府出现了“求人”花钱的奇葩景象。
李山(化名)是东部某发达省份一地级市的财政局预算局局长,谈及地方财政预算的一些执行怪象,他对记者感叹:“我天天都求着教育局长花钱。”
在近日举行的一次财税会议上,李山和他所在财政局的几名官员大吐苦水。这些基层“钱袋子”管家要为如何花钱烦恼,因为多个民生职能部门的财政拨款要“达标”增长。比如教育,《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李山透露,作为东部的发达地区,当地教育设施及教师薪资都很不错,而现在想要获得中央每100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当地必须配备24元。现在当地将公共财政可用财力的25%支出给教育。
“我们天天求着教育局长把钱花掉。这个钱不管教育部门用得完还是用不完都用下去了。”李山说,除了教育方面,在农业、科技、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增长要求。
这是预算刚性平衡约束下的扭曲个案,突击花钱的背后却折射出预算机制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