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0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淡泊一生老父遗嘱“丧事从简”
像饭不是饭 客家做粄庆丰年
高中母校 为坚强女孩募捐
丈夫离世后才发现 房产转到叔叔名下
老妈放弃外婆的房子 儿子认为“被侵权”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淡泊一生老父遗嘱“丧事从简”

林老伯翻看着父亲的遗嘱,追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开栏的话

草长莺飞,天地清明。这个季节,总会不经意地追忆起先人的音容笑貌。对逝者来说,

遗愿达成,亲友安好,了无牵挂,就是最好的告慰。清明时节,本报社区版推出“放不下的牵挂”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先人临终的牵挂,感受其中的挚爱亲情、理想志向和痛楚无奈。

如果您的先人有留下遗言、遗嘱、遗愿,或者您正在立遗嘱,愿意分享其中的故事,请短信联系主持人热线18650054012。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黄启鹏

2010年1月31日,94岁的林声锵终究没能熬到农历新年,安详长逝。对于父亲的离去,老林悲伤中也有欣慰。父亲是7个月出生的早产儿,从小体弱,还因生病休学一年多,谁也没想到他能活到这样的高寿。老林觉得,这是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勤俭生活的福报。他和妹妹们按照父亲手书遗嘱“丧事从简,尽速火葬”的要求,为父亲办理了后事。

出生名医世家

老林出生福州名医世家,祖父林钟贵是著名中医,父亲林声锵也走上从医之路。1943年,林声锵毕业于中山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还获得当时教育部的莫式奖金。林声锵学贯中西医,擅长多种外语,回到福州后在福建中医药研究院负责医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那个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年代,林声锵的英语发挥了大作用。老林记得一次,研究所进了台新仪器,同事请父亲帮忙翻译说明书,父亲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接连多日加班翻译。

在单位里,父亲是有名的“老实人”,喜欢埋头研究学问,淡泊名利,这对子女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老林的母亲出身名门,毕业于“省立乌山师范学校”,坚持婚后出去工作,到学校当了老师。夫妻俩有2子3女,作为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两人应该非常重视子女学业,但老林想不起来父母对他们的功课有过正儿八经的关心和指导,“他们都非常投入工作,对子女身教胜过言传”。老林后来考上了厦门大学,后改学中医。兄妹们各自成材,大都从医。

生活非常简朴

老林记得,父亲有半屋子的书,单字典就有十多本。有时为了翻译一个单词,父亲要查许多资料,还会打电话和老同学商讨。父亲说,医生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容不得丝毫马虎。

林声锵退休后有退休金,足够生活,但闲不住,又去坐诊。他的生活非常简朴,粗茶淡饭,衣服破了补补再穿。2002年,林声锵86岁,对儿女说起,他这辈子不争名利,不争闲气,平平静静做学问,过得很充实;他手书了5份“遗嘱”给几位儿女,要求“今后丧事从简,逢年节祭日不必烧香祭拜,扰人扰己”。8年后,林声锵去世,儿女尊重他的遗愿,等丧事办完才通知外地亲友。

如今,73岁的老林像父亲当年一样,每周抽出3个上午,给慕名而来的患者诊病,诊金随意,“做个无愧于心的普通人就很好”。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