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9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医患成朋友 相约立嘱捐遗体
乌塔下的评话时光
专家:严复原文为“里”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患成朋友 相约立嘱捐遗体

陈如珍(左)和王建的遗体捐赠证书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黄启鹏

两天前,85岁的陈如珍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福州市红十字会,填写表格,确认遗体捐献事宜。昨日,她向朋友王建咨询后,又取出遗嘱,把这件事郑重地写上去。

王建早在8年前就签了遗体捐赠协议,陈如珍听他说起此事后,立即表示也要这么做。两人的友情建立得也很有趣,陈如珍是退休老医师,在社区卫生站坐诊,王建有小毛病就找她看病,一来二去,成了朋友。陈如珍打趣说,捐献遗体主要用于医学研究,她当了一辈子医生,没想到最后反倒是患者拉着她去捐献遗体。

退休工人:捐赠既光荣又省事

今年66岁的王建,祖籍河南,毕业于郑州机电学校,1970年被分配到福建,后定居福州。早些年,他在单位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后来养成定期献血的习惯。他常去东街口献血点,现场经常有青年志愿者,他很喜欢听年轻人宣传公益理念,也很早就知道有“遗体捐献”这回事。

2006年,王建去了福州三山陵园,得知遗体捐献者们的骨灰最后会被集体“花葬”,名字刻在花葬区旁的石碑上,每年都有医学生前来举行追思仪式。他觉得这样回归自然的方式“很美很庄重”,有些心动。当年的清明节,他回乡扫墓,在墓碑前思索很久,“我记得爷爷的名字,但太爷爷的名字就不知道了,更别提印象;等我去世,再过两代,情况也会是一样的”。

当年6月,王建与家人商量后,前往福州市红十字会登记遗体捐赠,并请居住地五凤街道湖前社区居委会在他去世后协助执行捐赠行为,得到居委会的支持。王建说,自己文化程度不算高,想法也很简单,“子孙孝顺只在老人生前才有意义,去世后捐赠遗体,既光荣又省事”。

退休医生:是人生最后的贡献

王建喜欢骑自行车,每周都要骑一趟,大约到闽侯白沙一带,身体不错。他要有个小毛病,都去找湖前社区卫生站的陈如珍医生看病。陈如珍是福州人,早年考上天津医学院,在东北工作多年,后回到福州,在协和医院担任儿科医生30余年。她热爱医学,退休后闲不住,在各个社区门诊坐诊,直到高龄仍坚持全天上班。

陈如珍问诊仔细、开药便宜见效快,王建认准了她,即使搬家也专程回去找她看病。时间久了,两人交上朋友,偶尔有联系。两个月前,王建患感冒,对陈如珍开玩笑说,要好好给他看病,“我的身体已经归医科大学了,将来大有用处”。陈如珍问起原因,才知道王建已经签订遗体捐赠协议。她得知此事后非常有兴趣,连连追问,最后表示也要捐献遗体。

陈如珍原本希望自己能海葬,已经取得儿子的认同;这回提出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家人开始难以接受。陈如珍对家人说,医学研究离不开遗体,她早年学医上解剖课时也受惠于当年的遗体捐赠者,如今她非常希望能捐赠遗体,为后来人提供研究样本,“这是我的人生对医学能做到的最后的贡献”。

最终,陈如珍说服了家人,签订协议,并将此事写进遗嘱。

感谢徐小姐提供线索,奖励50元

□征集令

清明时节,总会不经意地追忆起先人的音容笑貌。对逝者来说,遗愿达成,亲友安好,了无牵挂,便是最好的告慰。如果您的先人有留下遗言、遗嘱、遗愿,或者您正在立遗嘱,愿意分享其中的故事,请短信联系主持人热线18650054012。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