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9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医患成朋友 相约立嘱捐遗体
乌塔下的评话时光
专家:严复原文为“里”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塔下的评话时光

说书者说得投入,听书者听得痴迷
 

N栏目主持 苏燕梅 关铭荣

凉亭内,一张四方桌,桌上一把折扇、半副铙钹、一块醒木,配以一枚扳指、一根竹箸。阳光射进福州石塔会馆内的天井,只听惊堂木一响,评话艺人用扳指轻划过铙钹的边缘,响起一阵铜铃般的声音,评话义演开场了。

每周二和周四上午,福州市曲艺团都会在石塔会馆举行义演,评话、伬唱轮流上演。昨日,给大伙说书的是福州市曲艺团的林信清老师,说的是《五代史》。

凉亭对面是个厅堂,黑压压的坐满了人。他们的白发,不经意间泄露了他们的年纪。他们是这里的常客,每到义演的日子,他们都会起个大早来到乌塔下。黄山、鳌峰、马尾,距离都不是问题。福州林大爷,拄着拐杖,也要坚持来这里听评话。

“短短50多年,出了10多个皇帝,皇帝之间打来打去,很有听头。”主持人刚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旁边的一位老人就给主持人介绍起剧情来。果不其然,只见林信清时而变身大将军,威风凛凛;时而是西宫娘娘,柔声细语……一些观众闭上双眼,听着林信清老师的说辞,眼前仿佛出现了沙场上千军万马在厮杀、皇帝和娘娘的儿女情长,忽然铙钹一敲,猛地一睁眼,发现台上只有林信清一人。

一小时,对于这些老福州来说,是种享受。迟到的陈大爷,坐在门槛上,从包里掏出几颗瓜子,磕了起来。一位大妈,听着评话,手里还织着毛衣。乌山上的一位保安,巡逻经过会馆时,常蹲在路边听着会馆内的说书声,回忆小时候的幸福时光。

铜铃般的响声再次响起,评话结束。观众们意犹未尽地欠了欠身子,小声咕哝着“这么快就结束了”,慢慢地起身离开。

感谢刘女士提供线索,奖励30元

□相关链接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的独特说书形式,可以上溯到宋代,流行于闽台及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地,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