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日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实施。《规范》明确,乘客上车前,出租车司机禁问目的地,不得挑客等。
观点1难执行或落空
使用软件打车,最重要的就是说清楚上车地点和目的地,以便司机决定是否“抢活儿”。而质检总局等部门在制定《规范》时,显然没有将这种新变化考虑进去。这就形成了一个行为悖论:规定司机不得在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可乘客使用打车软件时又不得不说。
即便不使用打车软件,直接在路边打车,也存在着难以取证的问题。《规范》把上车前询问目的地列入“挑客行为”,但司机就是挑客了,又能怎么办?就算乘客打算投诉,往往也缺乏证据,除非录音录像。
出台一个标准化的《规范》,应该将制定标准的过程告诉公众,在出台前也应该多听听公众的意见,并且及时考虑客观因素的变化。《规范》滞后于市场,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很可能落空。难以执行的标准,能说是严肃的标准吗? (程赤兵)
观点2“且行且珍惜”
的确,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可能存在着“操作困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能否认《规范》的现实意义。禁问目的地只是手段,不准挑客才是目的。禁问“去哪儿”,其实是去哪儿都得送。既然的哥不得挑客,乘客又何必“鸡蛋里挑骨头”?
的士新国标,“且行且珍惜”。《规范》注重于文明导向,让这个行业承担起一定的文明职责。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业内道德,中国正在加速驶入汽车社会,但是“汽车文明”还相距甚远。《规范》的施行,将是一次行业规范之行,不妥之处,不妨“且行且修改”。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