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莆田新闻/重点
3上一版
 
米浆“耍”锅边 食来脆口油气足
一捆捆贡银 一份份思情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捆捆贡银 一份份思情
清明节,不少家庭都会准备各式祭品祭奠祖先,而贡银不可或缺
清明临近,莆田不少居民节前的各种祭拜,都会用到贡银
 

N海都记者 陈晋 李伟强 马俊杰 文/图

海都讯 清明节前的晚上,不少家庭都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祭品祭奠祖先,而贡银就是不可缺少的一样。清明扫墓时,不少人也会带上贡银祭扫。南宋太傅张世杰的后裔张掁(chéng)极,因图延寿村山清水秀及地名的吉利,从南安洪濑迁往莆田九华山下延寿村,在此重操先祖贡银旧业,开创了莆田贡银文化的先河。如今,当你再次走进延寿村,这里的居民仍旧坐在家中,折折叠叠,将一个个贡银捆扎起来,延续着莆田独有的民俗文化。

制作贡银,离不开好天气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莆田城郊的延寿村,蜿蜒的小路旁,一座座民居整齐地排列两侧。一路上,记者看到许多村民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贡银。据村民陈先生说,逢年过节,村里很多人都在做,有的会拿出去卖,有的则为自用。

“这里做贡银的老人特别多,有的都是祖传的。”陈先生说,村里的老一辈基本都是做贡银的老手,手艺娴熟。原先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但为提高效率,纸片的裁剪都由机器完成,剩下的折叠步骤才由手工制作。

记者在一位村民家中看到,制作贡银前,需将一张约正方形的纸片卷成一卷,再将纸卷的两头按压下去,随后,在纸卷上面粘上金色或者银色的纸片,使纸卷看起来像一个金元宝。“粘的东西其实就是糨糊,由淀粉和面粉混合而成,在焚烧时不会有什么污染。”村民李阿婆说,她做贡银已40多年,每回制作贡银,她都要挑好天气。“贡银做好后,还要捆扎。”李阿婆指着身旁的成品说,这些贡银都要捆扎在竹架上,而竹架都是纯手工制作,还需染色,放在太阳下晒干才能使用。

民间借贡银,寄托怀念之情

在莆田民间流行的贡银,有白塘镇镇前贡银和延寿村的贡银。据村民说,白塘贡银也叫草贡,原料源自农作物下料稻草、蔗禾和竹片。寄稻草比拟五谷丰登,寄蔗禾象征生活幸福甜蜜,寄竹片寓意竹报平安。而延寿的贡银相对比较形象化,一般都是制作成金元宝的外观,寓意金(精)诚所至,企盼有求必应。

相传,“八闽人祖”王审知为保境安民,鼓励发展农业,并减轻赋税。他还在王宫中供奉玉皇大帝,专设贡银官一职,而贡银的来源,就是延寿村。

如今,村民们制作贡银,不仅为继承祖先留下的传统手艺,更是为了纪念王审知为百姓带来的安定生活。久而久之,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期间使用贡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市民徐女士说,过去,家里的老人都会手工制作贡银,在清明节前一天晚上,用来祭祀祖先,乞求家人平安,这也成了很多莆田市民的传统习俗。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