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城事/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日睡夜走”城 今是华侨乡
走南闯北影视人 为配音回家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睡夜走”城 今是华侨乡
涵江区江口镇东楼村原以晒盐和种田为业,如今60%的村民都在国外谋生
紫霞堂内的木雕花都是清朝保存下来的
市级文保单位东岳观
 

开栏语

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起,涵江即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的地名。宋代,始有“涵江”之称。近日,由涵江区档案局(馆)局(馆)长方明坚编著的《涵江村名》一书出版发行,荣获首届福建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该书以村名为索引,介绍了涵江区199个建制村、社区(居委会)中的1118个自然村、107条街路巷和20个片区的名称由来、人口、历史、文物等状况。

探究一个村落的历史和现在,可以窥见一个地方的大致面貌,村名则是了解村落的一把钥匙,最能反映村落特征。村名承载厚重历史,包含文化底蕴,体现时代变迁。本报自今日起,将依据村名走访涵江部分村落,探究当地风土人情。

“日睡夜走”城 今是华侨乡

涵江区江口镇东楼村原以晒盐和种田为业,如今60%的村民都在国外谋生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吴智飞 文/图

海都讯“东蔡西蔡,东施浦埕,日睡夜走。”这是解放前对东楼村的真实写照。东楼村隶属涵江区江口镇,作为沿海乡镇,江口镇70%的人口在国外谋生,东楼村最为典型,60%的村民分布在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地。作为华侨之乡,东楼村近年来发展迅猛。

白天晒盐晚上卖故称“日睡夜走”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涵江区江口镇东楼村。村民黄玉树告诉记者,村里60%的人口都到国外谋生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今年74岁的黄玉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东楼村文物保护委员会的第一批成员。数年前,黄玉树走访了村中的许多老人,查阅了众多资料,撰写了东楼村的村史。

据了解,东楼村至今已有800年历史。黄玉树告诉记者,唐末中原战乱,大批汉人南迁。宋嘉定年间(1208年),蔡姓先祖到界下园定居,取村名蔡墩,这便是最早的东楼村。接着,黄、吴、刘、张姓相继入村。其间村名不断更名,1984年定名东楼村。现今,东楼村占地77公顷多,村民约有3000人。

黄玉树说,东楼村原本的经济来源为晒盐和种田,于是便有了“东蔡西蔡,东施浦程,日睡夜走”的说法。其中,东蔡、西蔡、东施、浦埕为东楼村的4个自然村。日睡夜走的说法来源是村民们晒的盐,要等到晚上才挑出去卖。

清末民初时,瘟疫流行,部分村民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国家谋生。黄玉树说,一直到解放后,村中晒盐之地被赤港农场划走,盖起了工厂,渐渐地,大部分村民都到国外务工了。

两处市级文保得到有效保护

“每年一到春节,在外的人全部回来,是村子一年最热闹的时候。”黄玉树说,在外的游子不仅为旅居地做贡献,也为家乡建校兴庙、修桥铺路。黄玉树说,历史上的东楼村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靠着华侨的力量,如今建设突飞猛进。

紫霞堂和东岳观是村中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村民集资,不断翻修。占地869平方米的紫霞堂始建于宋朝,后因倭寇入侵被烧毁,于清朝年间重建。堂内至今还保存着清朝的牌匾、木雕花及佛像。黄玉树说,之前带有雕花的木门遭窃取,村民进行了修补,后期加强了管理。现在,村中的元宵及一切祭祀活动都在紫霞堂内完成。如今,村民们正在为紫霞堂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据黄玉树介绍,东岳观供奉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即封神榜中的黄飞虎。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诞辰,海外侨胞、莆仙各地的信众都会来朝拜。黄玉树告诉记者,东岳观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旧址在如今的江口车站附近。解放初期遭到破坏,一位吴姓村民将部分文物保护起来。据了解,这些文物已经被村民们精心保护起来,平常时期都无法得见。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