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 黄启鹏 文/图
海都讯 粞的读音是xī,是一个形声字。这个字本义是谷粒脱壳之后、入仓之前,用细筛子筛米,引申义是碎米。在客家话里,粞有米粉的意思,粞丸是米粉制作的丸子,是客家人的传统食物,冬至时家家都要吃。客家人认为,糯米是很滋补的东西,所以,女性生育后,在月子里是要吃粞丸的。同时,粞丸在客家人的嫁娶习俗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姑娘吃粞丸出门上花轿
青年客家文化研究者、《闽西客家大典》执行主编高晓斌说,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方面,保留了很多古代中原人的礼仪。在新娘出嫁时一系列礼仪活动中,粞丸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闽西客家人叫姑娘出嫁为“行嫁”,“行嫁”前一天,男方派来花轿、民乐队,有人挑着装礼物的“盛篮”到女家,给女方家里办筵席用,称为“送盛”。
第二天一早,女方全家在厨房围着一个圆形簸箕,上面摆着粞丸、米酒、肉类,吃“团圆餐”。新娘父母吃粞丸时往往是百感交集,吃粞丸之前,女儿还是自己家里的人,等吃完粞丸等食物,上了花轿,就成了婆家的人了。
洞房吃粞丸寓“惜心惜肝”
快到新娘出门时辰时,男方去的人放二响炮,叫“催嫁”。择定的出门时辰一到,新娘由媒人牵着手在爆竹声中登轿。此时新娘放声大哭,叫作“哭好命”。有的连哭带唱,唱的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愿父母保重等等。
当晚新郎、新娘入了洞房,并坐在洞房里吃“婚酒桌”,猪肝、粞丸、红蛋必须吃,“粞”与“惜”同音,吃这些东西,比喻新婚夫妇双双“惜(疼爱)心惜肝”,然后夫妇再饮交杯酒。
高晓斌说,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外来的婚嫁礼仪也被一些客家的年轻人接受,所以,这些婚礼习俗也渐渐产生了差异甚至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