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0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碓打出糍粑“粘”亲情
“做我的租客,垃圾必须分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碓打出糍粑“粘”亲情
N海都记者李帅关铭荣文/图
碓的一种样式(资料图片)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碓的读音是duì,它的本义是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在各地,碓的样式也有不同。青年客家文化研究者、《闽西客家大典》执行主编高晓斌说,在闽西客家居住的山村,好多人家还有过去保留下来的碓。现在,因为电机设备的普及,给粮食去壳、磨粉变得容易,于是,在闽西的一些客家乡村,碓的功能变成了以打糍粑为主,黏黏的糍粑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的纽带。

用碓常男女搭配

高晓斌说,闽西客家比较常见的碓,结构分为碓臼、碓头、碓身三个部分。加工粮食时,先将粮食放在碓臼里,再放下碓头,踏碓的人踩在踏板上,通过不断的踩踏,让碓头不断捣碓臼里的粮食,可以给粮食去壳。延长踩踏时间,还可以制成米粉。

现在,在闽西的一些客家乡村,碓的功能变成了以打糍粑为主。打糍粑时,一般是一男一女配合使用碓,男子有节奏地踏碓,女子则用手不断翻动碓臼里的糍粑。

闽西一首童谣《鹅挑水鸭洗菜》,内容也与碓有关:月光光,出山背;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兔子过桥摘白菜。

“糍粑节”增亲情

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要做糍粑,可是碓的数量有限,也很贵,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或一个家族才有。谁家都急着用,这时就要讲究谦让,一般是“长者先,幼者后”。一个家族里几个早已分家的兄弟,则会一起用碓打糍粑,增进亲人间的感情。

闽西谚语“立秋糍粑端午粽”,说的是闽西客家人的节日风俗。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上杭大部分农村地区都会过“田完节”,也叫“糍粑节”。这时候,客家人一年农事基本做完,家家户户打糍粑庆贺,犒劳辛苦了大半年的一家人。乡邻、朋友之间也会互相宴请,互送糍粑。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