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6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让烂木头“复活”
一元一只小山鸡 成孩子新宠
校园保安写地书 学生点赞
“稻楻”老福州的打谷利器
叫“鼎边糊”更体现福州味
白领、大学生 扮大熊猫当义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楻”老福州的打谷利器

稻楻(网络资料图)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楻的读音是(huáng),是一个形声字,木是形旁,皇是声旁。“楻”与“皇”有着很深的渊源,“皇”意为“有大批人群跟随的王者”,“木”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大船”、“船队的领头船”、“旗舰”。在福州话里,它的读音是kuong,本义是大型木桶。过去福州农村打谷的器具,称为“稻楻”。提起“稻楻”,会勾起许多老福州有关田园和乡村的记忆。

67岁的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顾问邱登辉说,稻楻分圆形和方形两种。方形的比较普遍,用木板制成,长和宽都有一米左右,有点像一个没有箱盖的大木箱。邱登辉说,四五岁时,他去福州快安的姨妈家里玩,在田边看到一个男人站在大木楻前,举着成捆的稻子在稻楻里摔打,稻粒落到了楻底。此后,成捆的稻子就留在田里,而稻粒则被装进麻袋运走。后来,“稻楻”逐渐被打谷机取代,现在的孩子很少听说了。

邱登辉20岁时,上山下乡来到山区,当地的农民仍在使用稻楻。因为稻楻相对于打谷机来说比较轻便,容易运到坡上方。农民可以把稻楻运到田边上直接打谷,然后再把谷粒运下山。但是,搬运稻楻十分艰难,有的地方,崎岖的山路边就是山谷,不小心就会摔下去。

邱先生说,除了“稻楻”,“楻”字在福州话中还有其他用法,比如说,大号的粪桶,就叫“粪楻”。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